[实用新型]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节点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82708.7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325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丹;王猛;吴晨希;李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1/58 | 分类号: | E04B1/58;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配式 预应力 混凝土 框架结构 抗震 节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结构工程学科中结构控制研究方向中的抗震节点构件,具体涉及一种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节点。
背景技术
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框架结构通常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结构框架结构。框架节点是有效连接框架梁、柱构件,使其二者共同工作的重要部分,在传递和分配内力、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设计节点可以有效的耗散地震能量,防止结构整体倒塌。节点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
钢骨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内配型钢的组合结构,由于该结构综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各自的优点,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结构延性好、耗能能力强、防锈、抗火、结构变形小等显著优点,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已成为结构工程领域重要研究方向,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对于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国外许多学者对钢骨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大量的低周反复和拟动力试验,对结构抗震性能、破坏模式、延性、耗能能力及设计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各国制定了相应的钢骨混凝土设计条款或规范,并在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型钢混凝土构件研究的深入及计算理论的逐步成熟,以钢骨混凝土构件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新型结构体系层出不穷,型钢混凝土的研究也逐步由构件转向体系,由单一型钢混凝土体系的研究转向型钢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钢及预应力技术相组合所产生的新型结构体系的研究。各国正大量将型钢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组合起来应用于高层建筑中,从而形成以钢-混凝土组合构件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新型结构体系。
钢骨混凝土结构中,目前常用的实腹式钢骨混凝土结构尽管具有承载能力高、结构刚度大、结构延性好、耗能能力强、结构变形小等显著优点。但结构用钢量大,钢骨与混凝土粘结力较差,需要增加专门的锚栓提高钢骨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实腹式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由于钢筋无法穿过,节点构造和施工都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抗震性能好、可用于工厂和现场同时施工,加快施工进度的一种带耗能结构的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节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节点,包括:
钢柱,其为一具有纵向“C”型槽的柱型钢;多组螺纹孔,其等距设置在“C”型槽的内侧壁上;
钢梁,其一端通过第一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至所述钢柱的“C”型槽的开口内,且所述钢梁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钢柱的“C”型槽的内侧壁不接触;
第一紧固件,其包括呈“丁”字状交叉设置的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的尾部固定设置在所述钢梁的上翼缘上或者所述钢梁的下翼缘上,所述第一螺栓的头部螺纹连接至所述第二螺栓的中部;两个第一螺母,其一端分别螺纹连接至所述第二螺栓的两端,且所述两个第一螺母的另一端具有外螺纹,其中,任一个螺母的外螺纹和内螺纹的方向相同,两个第一螺母的另一端分别与多组螺纹孔中的任一组螺纹孔可拆卸的连接;
多个斜杆,其每两个一组呈交叉状设置在所述钢梁上,且多个斜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焊接设置在所述钢梁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任一组呈交叉状设置的斜杆的中部交叉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托座,其设置在所述钢柱和所述钢梁的连接处,所述托座为三角形结构钢板,所述托座的两个腰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钢柱的“C”形开口的翼缘上和所述钢梁的上翼缘或者下翼缘上。
优选的是,所述钢梁包括相互叩设的上钢梁、中钢梁和下钢梁,所述上钢梁的横切面为“S”形结构;所述下钢梁的横切面为倒置的“S”形结构;所述中钢梁为“C”型钢,且所述中钢梁的“C”形开口同时叩设在所述上钢梁的下翼缘和所述下钢梁的上翼缘上,使得所述中钢梁的“C”形开口的上翼缘抵顶在所述上钢梁的下翼缘上端的开口内,所述中钢梁的“C”形开口的下翼缘抵顶在所述下钢梁的上翼缘上端的开口内;且所述中钢梁的开口与所述多个斜杆分设在所述钢梁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827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库库顶结构
- 下一篇:一种通过形状记忆合金连接的新型高延性钢结构梁柱节点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E04B 一般建筑物构造;墙,例如,间壁墙;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他防护
E04B1-00 一般构造;不限于墙,例如,间壁墙,或楼板或顶棚或屋顶中任何一种结构
E04B1-02 .主要由承重的块状或板状构件构成的结构
E04B1-16 .堆料结构,例如混凝土在现场以浇制或类似方法成型的结构,同时利用或不利用附加构件,例如,永久性结构、由承重材料覆盖的基础
E04B1-18 .包含长形承重部件的结构,例如,包含柱,大梁,骨架
E04B1-32 .拱形结构;穹窿顶的结构;折板结构
E04B1-34 .特种结构,例如,用由桅杆结构或封闭的电梯井或楼梯间等塔式结构支承的悬吊或悬臂杆件;与弹性稳定性有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