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粉和乏气混合动力双介质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84793.0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03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孔凡利;王治宝;王明君;张树伟;王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全能节能环保锅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1/00 | 分类号: | F22B31/00;F23C5/06;F23L7/00;F23M5/08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7252 | 代理人: | 韩玉昆 |
地址: | 26643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介质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粉和乏气混合双动力双介质锅炉。
背景技术
煤粉燃烧是煤的高效洁净燃烧方式之一,其燃烧效率可达96%以上,是一项成熟的燃烧技术,在大型电站锅炉得到普遍应用。近年来,煤粉燃烧在工业锅炉上也得到应用。
目前在运行的煤粉工业锅炉主要包括蒸汽锅炉和有机热载体锅炉两种,其中,蒸汽锅炉以卧式内燃锅壳式结构和D型双锅筒水管结构为主,有机热载体锅炉以卧式盘管为主,不论是蒸汽锅炉还是有机热载体锅炉均只能给用户提供单一介质,因此存在以下的不足:
(1)、负荷调节范围小,只能提供单一介质(蒸汽或有机热载体);
(2)、燃烧不够均匀,炉膛温度较高,不利于降低NOX的含量;
(3)、锅炉灰、渣等清理不方便;
(4)、锅炉房占地面积大,企业运行管理、投资等大幅度增加。
为解决上述问题,专利CN205746769U公开了一种煤粉锅炉,其包括膜式水冷壁炉膛、燃烧器、锅筒、凝渣管、集箱、下降管,所述锅筒、集箱、膜式水冷壁炉膛、下降管构成汽水系统用于吸收所述膜式水冷壁炉膛内的热量制造蒸汽,所述煤粉锅炉还包括对流管束和有机热载体集箱,对流管束和有机热载体集箱连通形成有机热载体循环系统。上述煤粉锅炉虽可实现“一炉两用”,同时给用户提供蒸汽和有机热载体两种介质,但是其两种循环系统共用燃烧系统,单纯的煤粉燃烧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热源,用煤量大,煤灰、煤渣也大幅增加,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煤粉和乏气混合双动力双介质锅炉,以提高燃料的适用范围,降低烟气温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煤粉和乏气混合双动力双介质锅炉,包括燃料系统、稳燃室、燃烧室、燃尽室、上锅筒、下锅筒、导热油循环系统及水循环系统,燃料系统设置在稳燃室前方并为稳燃室供给燃料,燃料系统包括送粉系统和乏气控制系统,上、下锅筒之间设置有炉膛,燃烧室和燃尽室设置在炉膛内,燃烧室分别与稳燃室和燃尽室相通,导热油循环系统布置在燃尽室内,稳燃室为可调式稳燃室,稳燃室包括相互套接的活动稳燃室和固定稳燃室,所述锅炉还包括稳燃室调节装置,活动稳燃室在稳燃室调节装置的带动下沿固定稳燃室前后移动。
所述活动稳燃室的外壁两侧分别设置有耐热耐磨滑道,固定稳燃室的内壁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耐热耐磨滑道相适配的耐热耐磨滑槽;所述稳燃室调节装置包括电机及由电机驱动的凸轮连杆机构,凸轮连杆机构与活动稳燃室相连,活动稳燃室在电机、凸轮连杆机构的带动下沿固定稳燃室前进或后退。
所述燃料系统还包括双流燃烧器,来自送粉系统的煤粉空气混合物经双流燃烧器以旋流方式喷进稳燃室,来自乏气控制系统的乏气经双流燃烧器以直流方式喷进稳燃室。
所述锅炉还包括涡街式流量计和热电耦,上锅筒上设置有介质出口,涡街式流量计设置在上锅筒的介质出口处,热电耦插设在炉膛正中位置,涡街式流量计和热电耦分别将检测到的流量信号和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燃料系统,燃料系统根据传输来的信号对送粉系统的给粉量和双流燃烧器的旋流强度进行调整控制。
所述炉膛与固定稳燃室出口相连通,炉膛侧壁上设置有左侧外水冷壁和右侧外水冷壁,炉膛内设置有与左侧外水冷壁相对应的左侧内水冷壁、以及与右侧外水冷壁相对应的右侧内水冷壁,左侧内、外水冷壁之间配合形成左侧水冷夹层,右侧内、外水冷壁之间配合形成右侧水冷夹层,所述左、右侧水冷夹层远离固定稳燃室出口的一端形成有烟气回流入口,所述左、右侧水冷夹层靠近固定稳燃室出口的一端形成有低温烟气回流出口,左、右侧水冷夹层分别构成低温烟气回流区,炉膛内位于左、右内侧水冷壁之间的区域构成高温烟气辐射区。
所述左、右外侧水冷壁均沿炉膛侧壁延伸设置,所述炉膛呈环形水冷夹套结构。
所述锅炉还包括对流管束、上集箱和下集箱,对流管束的上端与上集箱相连通、下端与下集箱相连通,上集箱与上锅筒相通,下集箱与下锅筒相通,对流管束设置在炉膛的一侧,经炉膛换热后的高温烟气经燃尽室的一侧出口处转折进入对流管束进行对流换热。
所述上、下锅筒之间还设置有水循环上升管和水循环下降管,所述上锅筒、下锅筒、水循环上升管、水循环下降管、炉膛、上集箱、下集箱及对流管束配合形成所述水循环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全能节能环保锅炉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全能节能环保锅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847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