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滴形条板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85918.1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78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吉庆;林金国;林从全;李秀青;朱丽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B5/07 | 分类号: | F16B5/07;F16B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滴 形条板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质板接合结构,具体是一种水滴形条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桁檩、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传统的榫卯结构中阴阳槽均垂直于板材设置,并在阴阳槽内涂胶接合,两板件之间的接合力几乎完全取决于胶粘剂的接合强度,难以承受大的横向拉力,拉力稍大时阴阳槽便会脱离,接合完全失效,且胶粘剂时间长了会干燥,容易导致阴阳槽脱胶,使榫卯结构强度变得十分脆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滴形条板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滴形条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所述第一条板上设置水滴结构,所述第二条板上设置与水滴结构相配合的槽结构,所述水滴结构的截面轮廓由五段圆弧构成,包括第一圆弧段R1、第二圆弧段R2和第三圆弧段R3,其中第二圆弧段R2分别与第一圆弧段R1和第三圆弧段R3平滑过渡连接,第二圆弧段R2和第三圆弧段R3均有两组,且分别关于第一圆弧段R1中心对称,所述槽结构截面轮廓与水滴结构完全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圆弧段R1的半径满足R1=条板厚度的三分之一。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圆弧段R2的半径满足R1=条板厚度的三分之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圆弧段R3的半径为2-5mm,且与条板端面间过渡平滑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滴结构和/或槽结构相邻的间距满足D=条板宽度的五分之一。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在接缝处设置加强板,加强板分别固定在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强板通过螺钉分别与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滴结构上涂覆胶粘剂,所述胶粘剂可采用拟除虫菊醋类胶粘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为竹木制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的板材接合结构,在接合时,将水滴结构对正槽结构,并将水滴结构推入槽结构内,这样使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相互接合,在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受到相反方向的拉力时,水滴结构与槽结构本身具有承载、限制位移的作用,有效防止了因脱胶导致接合强度失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条板接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水滴形条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条板1和第二条板2,所述第一条板1上设置水滴结构11,所述第二条板2上设置与水滴结构11相配合的槽结构21,所述水滴结构11的截面轮廓由五段圆弧构成,包括第一圆弧段R1、第二圆弧段R2和第三圆弧段R3,其中第二圆弧段R2分别与第一圆弧段R1和第三圆弧段R3平滑过渡连接,第二圆弧段R2和第三圆弧段R3均有两组,其分别关于第一圆弧段R1中心对称,所述槽结构21截面轮廓与水滴结构11完全相同,在接合时,将水滴结构11对正槽结构21,并将水滴结构11推入槽结构21内,这样使第一条板1和第二条板2相互接合,在第一条板1和第二条板2受到相反方向的拉力F时,水滴结构11与槽结构21本身具有承载、限制位移的作用,有效防止了因脱胶导致接合强度失效的问题。
所述第一圆弧段R1的半径取决于条板厚度,且满足R1=条板厚度的三分之一。
所述第二圆弧段R2的半径取决于条板厚度,且满足R1=条板厚度的三分之二。
所述第三圆弧段R3的半径为2-5mm,且与条板端面间过渡平滑连接(倒圆角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859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