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动卸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87820.X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7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宁莹莹;黄涛;徐肖;井芊;李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5/06 | 分类号: | B21D4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胡湘根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动 卸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动卸料装置。
背景技术
冲压模具的生产过程中,卸料工序是影响冲压效率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卸料是指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冲压工艺,必须将卡箍在凸模上的料片或废料卸掉,以保证下一工件冲压工序的进行。
为了匹配工件造型需求,卸料装置往往结构复杂,一般来说,卸料装置常用的可分为刚性卸料装置和弹卸料装置。
刚性卸料装置主要是利用固定的卸料板来完成卸料,其特点是能够提供较大的卸料力,但是卸料板和板料之间存在压力作用,因此当板料比较柔软时,可能导致冲出的工件平整度较差;弹性卸料装置主要用于较薄的板料,由于弹性卸料装置是依靠弹性元件提供卸料力,长期使用后,弹性元件会发生疲劳变形,影响卸料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气动卸料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卸料装置导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动卸料装置,包括:挡料块,在所述挡料块的下端面的边沿处设有通气开口槽;盖板,所述盖板设有过孔以及第一气孔;本体,所述本体设有容置孔、与所述容置孔贯通的第二气孔,在所述本体的下端面设有进气开口槽和出气开口槽;所述进气开口槽与所述容置孔贯通,所述出气开口槽与所述第二气孔相通;且所述第二气孔与所述容置孔相接处,高于所述进气开口槽与所述容置孔的相接处;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面设有长开口槽以及短开口槽;顶料块,所述顶料块包括伸出部以及止动部;以及,用于导气的气管;所述挡料块、盖板、本体以及底板由上而下依次固接;所述第一气孔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开口槽连通,所述出气开口槽与所述短开口槽配合形成出气孔道,所述进气开口槽与所述长开口槽配合形成进气孔道;所述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孔远离所述通气开口槽的一端连接,所述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孔道的出气端连接;所述顶料块置于所述容置孔内,其伸出部穿设在所述过孔内,止动部与所述底板抵接,所述伸出部能够在所述过孔内作伸缩运动,且在伸出部完全伸出时,所述止动部能够卡在所述盖板的下端面。
优选地,所述盖板与挡料块和本体的固接方式,以及所述本体与所述底板的固接方式均为螺接。
优选地,在所述盖板与挡料板的交接处、所述盖板与本体的交接处,以及所述本体与底板的交接处均设有密封垫或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盖板与挡料块和本体的固接方式,以及所述本体与所述底板的固接方式均为焊接。
优选地,所述进气孔道的进气端与出气孔道的出气端均设有气嘴。
优选地,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容置孔内,且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盖板的下端面抵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止动部抵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卸料装置依靠气动原理,通过压缩空气将顶料块顶起,带动料片脱离本装置,同时,出气孔道也被导通,压缩空气经气管及盖板上的第一气孔吹出,使料片被吹落。本新型保证卸料过程平稳,能够有效提高卸料效率及卸料质量,进而提升了冲压工序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卸料装置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料块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板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本体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板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料块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挡料块101通气开口槽2盖板201过孔202第一气孔
3顶料块301伸出部302止动部4本体401容置孔
402第二气孔403进气开口槽404出气开口槽5底板
501长开口槽502短开口槽6气嘴7进气孔道8出气孔道
9气管10料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878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冲孔废料输送机构
- 下一篇:一种热处理用支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