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负载故障检测功能的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90571.X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53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果;周慧勤;陈培可;李敬斌;阮昆;曹桐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7/00 | 分类号: | H01H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赵景平,逄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负载 故障 检测 功能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负载故障检测功能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继电器在自动控制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多,比如,在汽车的电子系统上使用大量继电器来实现电子设备的自动控制。继电器总类繁多,在汽车使用上常见的有灯光继电器,空调继电器,雨刮继电器等。但现有的使用的继电器并没有故障检测功能,在与继电器相连的电子电器损坏,比如电机烧毁或短路时,继电器仍处于工作状态,并不能对负载故障进行检测或报警,易造成汽车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负载故障检测功能的继电器,解决现有汽车电子系统中使用的继电器无法对负载故障进行检测或报警的问题,提高汽车电子系统的安全性,降低汽车的安全风险。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负载故障检测功能的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端、输入常开接线端和输出常闭接线端,还包括:检测单元、控制单元、检测电阻和三极管;
所述检测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继电器的输入常开接线端和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检测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继电器线圈端的接入端相连,并将连接点作为所述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
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线圈端的接出端相连,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所述继电器的低边控制端;
所述继电器输出常闭接线端作为所述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
在所述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接通电源,且所述继电器的低边控制端为低电平时,如果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入端电压小于第一阈值或大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检测单元输出故障信号,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故障信号后,控制所述三极管断开,以使所述继电器断开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优选的,所述继电器还包括:故障提示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检测信号输出端,所述检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故障提示单元相连;
在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故障信号后,所述检测信号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或高电平,以控制所述故障提示单元进行故障提示。优选的,所述检测单元为微处理器。
优选的,所述微处理器为MAX4172ESA型号芯片。
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主处理器和稳压器;
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相连,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处理器的电源端相连;
所述主处理器的输入端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主处理器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主处理器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主处理器为PIC16F1782型号的单片机。
优选的,所述稳压器为L78L05型号。
优选的,所述故障提示单元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发光二极管、显示屏、语音播放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负载故障检测功能的继电器,通过检测电阻两端产生的电压来判断负载是否存在短路或断路,解决现有汽车电子系统中使用的继电器无法对负载故障进行检测或报警的问题,提高汽车电子系统的安全性,降低汽车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负载故障报警的继电器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电路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源输入端
2电源输出端
3低边控制端
4检测信号输出端
R检测电阻
Q三极管
a线圈端的接入端
b线圈端的接出端
c输入常开接线端
d输出常闭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针对当前汽车电子系统中使用的继电器不存在对负载故障报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负载故障检测功能的继电器,通过检测电阻两端产生的电压来判断负载是否存在短路或断路,解决现有汽车电子系统中使用的继电器无法对负载故障进行报警的问题,提高汽车电子系统的安全性,降低汽车的安全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05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以高效消毒的内窥镜用吸引控制装置
- 下一篇:耳鼻喉科诊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