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热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99939.9 | 申请日: | 201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0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杨代坤;石景祯;冯学亮;张珍珍;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31161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热换热器,主要应用于能源化工、航空航天、军工、空调制冷等领域。尤其适用于需要储存热量的场合。
背景技术
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军工、空调制冷等领域中,有很多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有热量的产生就会有余热和废热,如果余热废热不能储存起来,就会损失、浪费。因此,蓄热换热器不仅能够解决热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协调性,而且能够达到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的目的。
为此,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3900404A公开了一种供热稳定的板式相变蓄热换热器,包括多个并行排列的密封箱,密封箱内部设有相变蓄热体,在密封箱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角孔,任意两个相邻的密封箱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将密封箱同侧端的两个角孔隔离,任意两个相邻的密封件呈180°夹角且平行设置,多个密封箱之间通过密封件围合形成间隔分布的热工质流腔和冷工质流腔。该现有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利用相变蓄热材料进行蓄热,但是其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缺陷:1、该现有技术中的蓄热体均设置在独立的密封箱内,因此,蓄热体之间不能相互传热,蓄热效果差;2、该现有技术中,是通过导杆、紧固件等结构件将多个并列的密封箱紧固连接而成,其中密封箱之间的密封件长期使用后,容易被腐蚀老化,从而存在热工质或冷工质的泄漏问题;3、该现有技术中,蓄热体的两个竖直侧面设置的是波轮流道,该种换热结构,换热面积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蓄热换热器中蓄热体不能够流动,从而导致蓄热体之间不能相互传热,蓄热效果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蓄热效果好的蓄热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蓄热换热器,包括
内回路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第一换热流道;
外回路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第二换热流道;
蓄热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蓄热体换热流道;
至少一所述内回路层的至少一侧以及至少一所述外回路层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蓄热层,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设置一体;
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一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内回路层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入通道、第一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
还包括第二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二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外回路层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入通道,第二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
还包括蓄热体进入通道和蓄热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蓄热层上的所述蓄热体换热流道与所述蓄热体进入通道,蓄热体流出通道均相通。
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均设有第一进入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一进入通孔连成所述第一流体进入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均设有第一流出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一流出通孔连成所述第一流体流出通道;
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第二进入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二进入通孔形成所述第二流体进入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第二流出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二流出通孔形成所述第二流体流出通道;
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蓄热体进入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蓄热体进入通孔形成所述蓄热体进入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蓄热体流出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蓄热体流出通孔形成所述蓄热体流出通道。
所述内回路层包括一侧面上成型有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内回路板,以及与所述内回路板的该侧面对接的内回路隔板;所述外回路层包括一侧面成型有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外回路板,以及与所述外回路板的该侧面对接的外回路隔板,所述内回路板、所述内回路隔板、所述外回路板、所述外回路隔板的相应位置上均成型有所述第一进入通孔、第一流出通孔、第二进入通孔、第二流出通孔、蓄热体进入通孔、蓄热体流出通孔。
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均为微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99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