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转动圆盘状浮游生物沉降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00187.3 | 申请日: | 201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6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吴湘香;倪朝辉;李云峰;张燕;茹辉军;盛强;刘晓娟;杜开开;杨传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40 | 分类号: | G01N1/4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动 圆盘 浮游生物 沉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监测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转动圆盘状浮游生物沉降架,适用于传统浮游植物沉降器配套沉降过程使用。
背景技术
根据环境监测规范,野外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需要先对样品进行沉降,去掉上层清液将样品沉降浓缩定容后,再进行镜检计数。在浮游生物样品沉降期间,需要定期对盛有样品的沉降器进行固定方向转动,以防样品附着在沉降器的管壁而影响镜检计数结果。传统浮游沉降架均为长条形,转动浮游生物沉降器只能手动去逐一转动每一个沉降器,且手动转动沉降器的力度和转数因人而异,这些都会给浮游生物的镜检计数结果造成误差。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以转动的浮游生物沉降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可转动的圆盘状浮游生物沉降架,本沉降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直接将浮游生物沉降器置于本沉降架中,在沉降浮游生物期间,通过转动该沉降架可有效避免浮游生物附着在沉降器管壁上,避免了逐一单个去转动每一个沉降器人为操作造成的差异,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减少系统误差,为获得准确的浮游生物样品镜检计数结果提供技术保障。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可转动的圆盘状浮游生物沉降架,它包括沉降架转台、中央U型槽,沉降器卡槽、沉降架支撑轴、沉降架底座和底座载物台,其特征在于:沉降架转台中央底部设有U型槽,沉降架转台台面设有6-8个沉降器卡槽,沉降架转台边缘设有6-8穿管环形孔,沉降架支撑轴上端以嵌套方式固定在中央U型槽内,沉降架底座中央设有沉降架底座卡槽,沉降架支撑轴下端采用UV胶固定于沉降架底座卡槽内,在沉降架底座上设有6-8个沉降架载物台,用来放盛装浮游生物浓缩液的容器,沉降架底座侧壁设有导流孔,沉降器中吸出的上清液直接通过导流孔排出。
所述的沉降架转台为亚克力板材质,亚克力厚度6~10mm,转台直径为50~70cm。
所述的中央U型槽为不锈钢材质,以UV胶固定在沉降架转台中央底部,中央U槽高度为4~6cm,宽度为2~4cm,外径为6~8cm,内径为4~6cm。
所述的沉降器卡槽为“圆形烧瓶”状开孔,其中圆形直径为6~8cm,口径为1~3cm。
所述的沉降架转台边缘穿管环形孔为半圆形,直径为0.5~1.5cm。
所述的沉降架支撑轴为不锈钢材质,厚度为0.5~1.5cm,外径为5~7cm,内径为4~6cm,高度为70~90cm。
所述的沉降架底座为不锈钢材质,厚度为2~4cm,直径为60~80cm,高度为5~7cm,底座导流孔,孔径为2~4cm。
所述的沉降架底座载物台为有机玻璃材质,高度为3~5cm,直径为4~6cm,并以中性玻璃胶固定在沉降架底座上。
所属沉降架底座卡槽为圆形,直径为5~7c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操作方便,通过直接转动沉降架转台即可完成对所有沉降器的旋转,而无须逐一去旋转每一个沉降器,有效避免因每次人为操作时旋转力度和速度的不同而造成的系统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
2)沉降器底座载物台可放置浮游生物浓缩液盛装小瓶,载物台具备一定高度,可有效防止因操作不慎将浓缩液打翻的情况发生;
3)可配合原有沉降器直接使用,无须更换,节约资源;
4)沉降架底座具备一定高度,并在侧壁设有导流孔,沉降器吸出的上清液可通过导流孔直接排出,而不需要采用传统的方法另外用容器盛装,简化操作;
因此该装置可与浮游生物沉降器配合使用,在水生态环境监测的浮游生物分类鉴定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转动的圆盘状沉降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沉降架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沉降架与浮游生物沉降器配合的示意图;
其中:1―沉降架转台,2―沉降器卡槽,3―穿管环形孔,4―中央U型槽,5―沉降架支撑轴,6―沉降架底座,7―沉降架载物台,8―沉降架底座卡槽,9―底座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001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