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全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14991.7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5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谢红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红卫 |
主分类号: | H01R13/713 | 分类号: | H01R13/713 |
代理公司: | 浙江素豪律师事务所33248 | 代理人: | 邱积权,傅服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尤其是涉及一种防触电及防电弧安全插座。
背景技术
插座的安全防护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解决小孩将手指或导电丝线插入到插座孔中造成触电的防护问题,二是解决手拿插头插入时手偶然误触插头插销造成的触电问题。
除了上述两个使用中的安全问题外,插座还存在另外一个使用寿命的问题,因为插座在很多情况下是带电插拨的,也就是当插头插入或拨出时,插头一端的用电器的电源往往是开着的,这时在插头在插入或拨出时,在插头的插销接触或是脱离插座的插套的瞬间会产生电弧、出现电火花,而这种电火花的产生不但会烧蚀插座插套表面并且会在表面形成氧化物,导致插套与插头插销间的接触不良,引起使用过程发热甚至导致火灾,从而大幅度缩短插头与插座的使用寿命,为此在一些国家有专门的规定要求安装的插座在使用一定年份后必须强制更换。
目前安全插座主要是解决前两种尤其是前一种的使用安全问题,普遍的解决方法是在插座孔安装遮挡片,这种遮挡片装在插座的插套与插孔之间,只有当插头的插销同时插入时遮挡片才会打开,从而解决小孩将手指或是导电线、片插入到插座中造成触电的问题;
解决插头插入时手指误触插头插销导致触电的方法则是在一种圆柱形插头插销的根部一段用绝缘层包裹,这种方法只适合插销为圆柱形的部分插头的保护,而我国使用的主要是扁形插销的插头,因此保护作用有一定的局限。
对于插头在插座插拨时产生电弧从而产生电火花的问题,目前尚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措施。
对于目前安全开关普遍使用的遮挡片方式,虽然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在实际使用中其实还是存在着使用的方便性问题的:如果三孔插头没有地线插销,则插头就无法打开另两个插孔的遮接片,插头就无法插入,而双孔插头时也经常发生这种问题,对用户的使用造成困惑。
同时,这种使用遮接片的安全插座由于插座平时是带电的,在使用时对人的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目前的安全插座还无法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某些场合下的一种危险使用时的安全问题。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一些不很规范的场合,当没有插头而需要使用电力时,有些人会在火线与零线线头上缠上一根小木棍、小竹片等利用这些小木棍或小竹片将与从电器引出的火线与零线插入到插座的插孔中取电,甚至是直接用手将从电器引出的火线与零线插入到插座的插孔中进行取电,这种不规范的取电方式非常危险的,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触电事故,但在现实生活中又切实存在,无法杜绝。
这种不规范使用取电方式的危险性在于,一方面如果操作者在将两根线插入到插座时如果手指接触了火线线头,就会直接会造成触电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操作者手指接触到的是零线线头,当两根线插入到插座、火线上电时,电流会通过用电器导通也会导致触电的发生,因此这是一各非常危险的不规范操作方式,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又往往经常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防止人员触电的安全插座,本安全插座通过在火线端子和火线插套之间设置一个常开型微动开关机构,该常开型微动开关机构只有当插头的零线插销插入到插座的零线插套后才会闭合、使插座的火线插套通电,否则插座的火线插套并不带电,从而可以防止人员触电。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插座防止人员触电的进一步原理是:小孩等将手指或导电线丝插入到插座孔中玩时,通常只会插入一个手指,因此不管是插入到火线插座孔,还是插入零线插座孔,均不会触电,因为当插入到火线插座孔时,由于没有在零线中有插头插销插入,因此火线插套不带电,不会引起触电,而当插入到零线孔中时,虽然可能导致火线插套带电,但零线插套本身不带电,因此也不会触电。即使有可以同时将手指或导电线丝插入到零线插孔与火线插孔中,但本安全插座的微动开关机构需要有达到国标插头插销的形状与强度等才能触发微动开关机构的触发推杆,因此也不会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红卫,未经谢红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149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