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加油口盖开闭耐久性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22367.1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09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牟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加油 口盖 开闭 耐久性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汽车加油口盖开闭耐久性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汽车车身的相关附件的灵活性、可靠性、密封性、使用安全性 等因素对于汽车产品的使用质量有严重影响,随着消费者对于汽车品质越来越着重。汽车加油口盖的灵活性、可靠性、密封性显得尤为重要,测试汽车加油口盖开闭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如果汽车加油口盖出现功能失效,不仅会导致操作不便、影响车辆品质等问题,而且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各大汽车厂商在产品检测流程中设置了汽车加油口盖耐久性测试工序,但由于多数厂家缺少专用试验设备,其测试工作不能模拟用户真实操作过程,且不具备开闭速度调节功能,使得测试结果难以反映不同使用工况下加油口盖的耐久性能;另外,现有测试工具还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有的由人手动进行加载的,但这种加载装置存在不足之处:一般加油口盖大概需要进行3000次的开闭耐久性循环试验,并且试验时伴随着高低温的环境要求的,通过人工加载很难满足测试的要求;还有一些测试装置安装操作步骤繁琐和通用性较差的缺陷,增加了测试人员劳动强度,影响了测试工作效率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汽车加油口盖开闭耐久性测试装置,便于汽车加油口盖开闭耐久性测试,而且测试装置也尤为简单、性能可靠且便于安装和维护。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加油口盖开闭耐久性测试装置,主要包括汽车上加油口盖、绳索、往复牵拉机构、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油口盖上沿其打开方向经一根绳索连接往复牵拉机构,所述往复牵拉机构包括开闭气缸、第一固定物,开闭气缸缸座固连在第一固定物上,开闭气缸作动杆通过一根绳索连接加油口盖;所述解锁机构位于加油口盖正对面,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解锁气缸、第二固定物,解锁气缸缸座固连在第二固定物上,解锁气缸作动杆伸出触接于加油口盖。
进一步地,所述开闭气缸为横向放置,且与加油口盖中心部位高度相当。
进一步地,所述绳索有效长度为50-100mm范围内,其一端连接在开闭气缸作动杆上,另一端连接在加油口盖面锁扣区周围。
进一步地,所述解锁气缸与加油口盖关闭状态构成正对面垂直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解锁气缸作动杆伸出按压加油口盖面锁扣区,加油口盖锁紧或解锁。
进一步地,所述开闭气缸作动杆直径为20mm,行程为150mm。
进一步地,所述解锁气缸作动杆直径为20mm,行程为150mm。
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加油口盖开闭耐久性测试装置,主要利用一根绳索连接开闭气缸结构,以及结合开闭、解锁气缸交替伸缩工作,确保汽车加油口盖开闭耐久性测试工作进行;所采取绳索连接开闭气缸而使加油口盖进行往复开闭工作,可以充份释放开闭气缸伸缩运动时对于加油口盖产生的惯性冲量,这一点的运用自如非常符合人手对汽车加油口盖进行开闭方式,最终解决手动加载测试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满足不同工况下加油盖开闭耐久性的测试工作要求,该测试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容易实施等特点,也能体现测试过程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油口盖开启状态静态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方向上的加油口盖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俯视方向上的开闭气缸牵动绳索进行加油口盖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1俯视方向上的解锁气缸进行伸出,触接加油口盖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1俯视方向上的解锁气缸已收回,加油口盖完全锁上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1俯视方向上的加油口盖已被解锁气缸成功解锁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1俯视方向上开闭气缸牵动绳索进行加油口盖开启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加油口盖,11-盖面锁扣区,2-绳索, 3-开闭气缸,4-解锁气缸, 5-第一固定物,6-第二固定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223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