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24164.6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3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熊辉;吴泽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平台 车身 开发 拖曳 装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使用情况,如:加速、转弯、刹车、过坑、过坎等。在这些使用情况下,路面会对车轮产生很大的冲击载荷,这些载荷会通过悬架传递到车身。对于扭转梁后悬架结构来说,其Z向冲击载荷主要由弹簧座和减震器座来承受,而X和Y向的冲击载荷主要由车身拖曳臂安装点来承受,所以,如果此处结构不合理,强度刚度不够,轻则影响乘坐舒适性,重则使车身开裂和结构失效,严重影响乘客安全。
目前的平台车身的拖曳臂安装结构大多采用的是4点安装的方式,拖曳臂X和Y向的冲击载荷通过拖曳臂支架传递到车身拖曳臂安装点处。由于新车身的整备质量增大,所以传递到拖曳臂安装点上的载荷变大,通过试验和分析验证,平台车身的4个拖曳臂安装点中前2个安装点已经不能满足性能要求。
现在,汽车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车身开发周期和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保证汽车性能基础上,新车身的沿用件使用率的提高可显著缩短汽车开发周期,降低汽车开发成本,提高汽车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该结构在完全沿用平台车身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局部的基础上,通过对拖曳臂安装点结构进行局部加强,从而提高车身拖曳臂安装点结构的X向和Y向的强度及刚度,保证汽车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该结构包括拖曳臂支架安装板,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板上设有拖曳臂支架安装点,并通过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点与外部后纵梁连接在一起,关键在于,所述拖曳臂安装点结构还包括拖曳臂支架安装加强板,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加强板加设于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板上;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加强板上还设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贯穿设置于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板、拖曳臂支架安装加强板和外部后纵梁的相应位置上形成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拖曳臂安装点。
进一步地,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加强板加设于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板上的位置为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板往车身前端方向的前部拖曳臂支架安装点处。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拖曳臂安装点和所述前部拖曳臂支架安装点的位置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加强板使所述前部拖曳臂支架安装点处形成封闭的口字型结构,所述螺母座设于所述口字型结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座至少为2个。
进一步地,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加强板为钣金件。
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座和所述拖曳臂支架安装板、拖曳臂支架安装加强板以烧焊方式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平台车身的车身拖曳臂安装点结构的沿用和少量新开发件的局部应用,产生了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新车身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使新车身的拖曳臂前端安装点受力形式从1个平面承载载荷变成2个平行面承受载荷,有效降低了拖曳臂安装点局部应力,提高了拖曳臂安装点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也可以缩短汽车开发周期,降低汽车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平台车身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平台车身开发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的拖曳臂支架安装板和拖曳臂支架安装加强板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图1是一种平台车身的拖曳臂安装点结构示意图。由图可见,该结构包括拖曳臂支架安装板2,在拖曳臂支架安装板2上设有拖曳臂支架安装点3。通过拖曳臂支架安装点3,拖曳臂支架安装板2与汽车的后纵梁1连接在一起。该平台车身的拖曳臂支架安装点3共有4个,在拖曳臂支架安装板2的前后各有2个拖曳臂支架安装点3,采用的是4点安装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241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陆空两用球柱形飞行汽车
- 下一篇:汽车衬套铆合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