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用重物快速释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31458.1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456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飞;杜照远;熊学军;丁忠军;黄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22/00 | 分类号: | B63B22/00;B63B17/00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重物 快速 释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物释放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船舶用重物快速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剧增环境恶化,陆上资源逐步匮乏,对海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因此带动了船舶及海洋调查业的快速发展。用船舶进行海洋调查时,常会对潜标、浮标等重物向海里进行释放,由于重物的重量很大,一般吊钩上的重物很难从吊钩上直接释放,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直接用刀将缆绳砍断或者用大型声学释放器对其释放。由于海上风浪很大,船舶晃动会比较剧烈,所以船员用刀砍缆绳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声学释放器一般比较笨重,因此在恶劣的海况下实现起来会很不方便。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船舶用重物快速释放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断缆危险,声学释放器体积笨重,实现起来不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船舶用重物快速释放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船舶用重物快速释放装置,其包括不锈钢U形框,U形框顶部焊接有圆形吊环,在U形框一侧的中间位置设置铰链,承载架一端与U形框通过此铰链连接,在U形框与上铰链同侧的下部位置设置另一个铰链,从动杆的一端与U形框通过此铰链连接,中间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承载架的另一端以及从动杆的另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在U形框的铰链同侧下部位置焊接一个弧形弹性金属条,金属条外端部焊接有立方体金属块,弧形金属条中间位置焊接一个圆形连接环,用于牵引绳的连接,U 形框中间开有方形孔,方形孔内设置滑轮,牵引绳可从此方形孔内的滑轮槽内通过。
进一步,所述船舶用重物快速释放装置,其承载架、连杆、从动杆及U形框共同组成曲柄摇杆机构,且此曲柄摇杆机构存在死点位置。
进一步,所述船舶用重物快速释放装置,其U形框内设置的带方形金属块的弧形弹性金属条,其方形金属块正好位于连杆与从动杆之间的铰链位置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结构中曲柄摇杆机构存在死点位置的原理,来达到可稳定承受重物重量的要求;其次,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弧形弹性金属条可更方便的实现重物的释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释放前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释放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不锈钢U形框1、圆形吊环2、承载架3、连杆4、从动杆5、弧形金属条6、牵引绳7、滑轮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船舶用重物快速释放装置,其包括不锈钢U形框1,U形框1顶部焊接有圆形吊环2,在U形框1一侧的中间位置设置铰链,承载架3一端与U形框1通过此铰链连接,在U形框1与上铰链同侧的下部位置设置另一个铰链,从动杆5的一端与U形框1通过此铰链连接,中间连杆4的两端分别与承载架3的另一端以及从动杆5的另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在U形框1的铰链同侧下部位置焊接一个弧形弹性金属条6,金属条6外端部焊接有立方体金属块,弧形金属条中间位置焊接一个圆形连接环,用于牵引绳7的连接,U形框中间开有方形孔,方形孔内设置滑轮8,牵引绳7可从此方形孔内的滑轮8槽内通过。
操作时,船上的吊通过圆形吊环2与释放装置连接,缆绳可穿过释放装置中U形框1与承载架3之间的孔,实现释放装置与重物的连接,之后将连杆4与从动杆5转到共线位置,即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此时无论承载架上承受多大的力,也不能使从动杆5转动,即承载架3可以可靠的承受重载。当需要释放时,通过拉动牵引绳7使弧形弹性金属条6发生弹性变形,松手后,金属条6要恢复变形,即可使金属条6上的立方体金属块打在连杆4与从动杆5的铰链连接处,撞击产生的冲击力可打破连杆4与从动杆5的共线状态,从而会使各杆发生转动,承载架3会向下转动,此时缆绳即可从承载架3上滑落,从而完成重物的快速释放。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314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