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公路桥梁施工围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39762.0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77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姜凤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凤芹 |
主分类号: | E02D19/04 | 分类号: | E02D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4000 辽宁省盘锦市兴***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路 桥梁 施工 围堰 装置 | ||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围堰装置,具体为一种公路桥梁施工围堰装置,属于公路桥梁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路桥梁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多,围堰作为为临时性挡水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土进入建筑物的修筑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一般用完后拆除。因此要求其具有结构稳定,防渗性好,抗冲和抗压强度高,便于施工,维修,撤除方便,经济合理等特点。专利号为201621051695.7的实用新型专利提到一种公路桥梁施工围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固定支撑桩,挡水连接装置和排水口,所述固定支撑桩和挡水连接装置安装形成方形结构,但在深水中作业时,河流断面被围堰压缩后,流速增大会引起水流对围堰、河床的集中冲刷,其抗压强度不够,且不能抵抗河床渗水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公路桥梁施工围堰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公路桥梁施工围堰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公路桥梁施工围堰装置,包括
止水墙,由半圆形板桩和矩形板桩构成;
侧支撑杆,固定在所述止水墙上,与其构成三角形;
抽水管道,位于半圆形板桩内侧;
防渗层,铺设于所述止水墙围成的施工区域底部河床上;
所述半圆形板桩和矩形板桩两侧分别设有凹字形榫槽和凸字形榫头组成的榫卯相接且底部均匀分布尖形插头。
优选的,所述抽水管道位于所述半圆形板桩内侧,且所述半圆形板桩侧面开有出水口。
优选的,所述防渗层由高分子防渗布平铺在施工区域底部河床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半圆形板桩和矩形板桩构成止水墙,受力均匀,水流冲击力小;
(2)采用侧支撑杆,增加围堰的稳定性,可抵御围堰周边的不对称压力;
(3)采用高分子防渗布,可防河床水流冲击和渗水;
(4)所述材料均可提前生产,节省工期,且所有围堰结构材料几乎均可回收循环利用,大大节约了各项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半圆形板桩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矩形板桩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止水墙,2、半圆形板桩,3、矩形板桩,4、侧支撑杆,5、抽水管道,6、防渗层,7、榫槽,8、榫头,9、尖形插头,10、出水口,11、河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公路桥梁施工围堰装置,包括
止水墙1,由半圆形板桩2和矩形板桩3构成;
侧支撑杆4,固定在所述止水墙1上,与其构成三角形;
抽水管道5,位于半圆形板桩2内侧;
防渗层6,铺设于所述止水墙1围成的圆端形施工区域底部河床12上;
所述半圆形板桩2和矩形板桩3底部均匀分布尖形插头10,且两侧分别设有凹字形榫槽7和凸字形榫头8,所述凹字形榫槽7和凸字形榫头8相接,组成圆端形围堰结构,结构简单,稳定性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侧支撑杆4均与固定,固定在所述止水墙1上,与其构成三角形,可抵挡围堰周边不对称压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防渗层6由高分子防渗布平铺在施工区域底部河床上,可抵御河床向围堰底的冲刷渗水。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根据场地地址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半圆形板桩2和矩形板桩3的尺寸,提前拼接完成,大大缩短了工期。确定施工区域后将,用吊车将止水墙1直接施打到合适深度,同时将侧支撑杆4深入河床并以固定件将其与止水墙1构成三角形,增加围堰的稳定性。将水泵通过抽水管道5下放到围堰底部进行抽水,水抽完后堰底河床处的树根、石块及其他杂物清除干净,铺设防渗层6,以防河床渗水。至此,即可对桥梁桥墩进行施工作业。待工程结束拆除围堰时,依次拔出侧支撑杆4,止水墙1进行回收利用,经济合理,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凤芹,未经姜凤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397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