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铝壳动力锂电池的组成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42547.6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18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强;吴希光;林惠和;庄涯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盘锦银基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4010 辽宁省盘锦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锂电池 组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铝壳动力锂电池的组成装结构。
背景技术
铝壳动力离子电池的机理一般性分析认为,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化学电源,指分别用两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在负极中嵌入,放电时反之。锂离子电池是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化学等学科研究的结晶。锂离子电池所涉及的物理机理,目前是以固体物理中嵌入物理来解释的,嵌入(intercalation)是指可移动的客体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可逆地嵌入到具有合适尺寸的主体晶格中的网络空格点上。电子输运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都是离子和电子的混合导体嵌入化合物。电子只能在正极和负极材料中运动。已知的嵌入化合物种类繁多,客体粒子可以是分子、原子或离子.在嵌入离子的同时,要求由主体结构作电荷补偿,以维持电中性。电荷补偿可以由主体材料能带结构的改变来实现,电导率在嵌入前后会有变化。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可稳定存在于空气中与其这一特性息息相关。嵌入化合物只有满足结构改变可逆并能以结构弥补电荷变化才能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使对移动电源的需求快速增长。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容量的重要优点,且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使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等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如今铝壳动力离子电池应用十分广泛,但传统的铝壳动力锂电池组装时,操作繁琐,防摔效果差,导致铝壳动力锂电池容易摔坏,适用性不强,因此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壳动力锂电池的组成装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铝壳动力锂电池的组成装结构,包括上铝壳、下铝壳和动力锂电池本体,所述上铝壳和下铝壳的内部分别通过弹簧焊接有上安装壳和下安装壳,所述动力锂电池本体安装在上安装壳和下安装壳组合形成的凹槽槽内,所述下铝壳设有正极接线柱、负极接线柱和充电口,所述正极接线柱、负极接线柱和充电口分别通过导线与动力锂电池本体的正极、负极和充电接口电性连接,所述上铝壳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上连接板,所述下安装壳的顶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优选的,所述上铝壳和下铝壳的内部均至少设有六个弹簧,且弹簧呈均匀分布设置。
优选的,所述弹簧的外部均焊接有伸缩管。
优选的,所述下铝壳的顶部焊接有环形插接柱,所述上铝壳的底部设有与环形插接柱配合插接的环形插接槽。
优选的,所述上安装壳和下安装壳的内壁均设有橡胶层。
优选的,所述环形插接柱的顶部设有环形切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铝壳动力锂电池的组成装结构,安装时,先将正极接线柱、负极接线柱和充电口分别通过导线与动力锂电池本体的正极、负极和充电接口电性连接,然后将动力锂电池本体放入下安装壳内部,然后盖上上铝壳,然后将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即可,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在使用时,由于弹簧的减震作用,大大提高了动力锂电池本体的安全性能,防止动力锂电池本体被摔坏,大大提高了动力锂电池本体的使用寿命。该铝壳动力锂电池的组成装结构,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大大提高了防摔效果,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结构切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切面图。
图中:1上铝壳、2下铝壳、3弹簧、4上安装壳、5下安装壳、6动力锂电池本体、7正极接线柱、8负极接线柱、9上连接板、10下连接板、11螺栓、12伸缩管、13环形插接柱、14环形插接槽、15橡胶层、16充电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盘锦银基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盘锦银基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425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开铁口机
- 下一篇:利用转炉烟气加热废钢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