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保护堆外捕集器的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47831.2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684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勾鸿量;杨勇;袁芳;黄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21C9/016 | 分类号: | G21C9/016;G21C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002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保护 堆外捕集器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核电领域的抵御极限爆炸荷载作用的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在堆腔内部用于堆外捕集器的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严重事故的堆芯熔化过程中,堆芯熔融物会坍塌、掉落到压力容器下腔室,并加热压力容器下封头,从而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冷却堆腔内的堆芯熔融物,消除安全壳超压和底板熔穿对安全壳完整性的威胁,国际上已经提出了许多熔融物堆外滞留(EVR)策略和堆外冷却措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EVR策略是设置堆外捕集器。针对堆外捕集器,国际上已做了大量的试验进行有效性论证,并在电厂设计中进行了实际应用。
然而,目前已有的核电厂EVR方案设计中,基本都是针对干堆腔工况,如果考虑湿堆腔状态,就不可避免地引入堆外蒸汽爆炸这一事故工况,这将直接影响堆外捕集器的安全性和工作性。所以,非常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抵御极限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核电特种结构,保护堆外捕集器在事故工况下能够正常运行。采用带有保护装置的改进堆外捕集器系统,能够有效抵御堆外熔融物对于系统的破坏作用,更好地保障核电站在极端事故工况下的安全。
传统的堆外捕集器并没有设置任何的保护装置,在堆外蒸汽爆炸作用下,很难继续发挥其作用,一旦堆外捕集器失效,后续的熔融物冷却和滞留就无法实现,这是目前堆外捕集器设计中最致命的缺点,也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设置堆外捕集器保护装置,可以抵御堆外蒸汽爆炸的压力冲击,保护堆外捕集器的结构完整性;并且可以在反应堆正常运行条件下,作为保温层流道进水组件的支撑,并防止堆芯中子等对堆外捕集器产生影响。同时,在核电厂停堆大修期间,也可作为检修人员的操作平台。
根据实用新型人进行的查新结果,还未出现能达到在上述蒸汽爆炸荷载作用下保护堆外捕集器的相关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用于保护堆外捕集器的保护装置。
用于保护堆外捕集器的保护装置包括:隔热层、抵御蒸汽爆炸荷载的盖板和底部加强部件。
优选地,所述隔热层由耐高温材料组成,直接安装在所述盖板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盖板由高强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盖板由SA-508(3级2类)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底板加强部件由高强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底板加强部件由SA-508(3级2类)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底板加强部件分为横向加强部件和纵向加强部件,所述横向加强部件和所述纵向加强部件通过铆钉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保护堆外捕集器的保护装置,可以在堆外蒸汽爆炸荷载的作用下,保证堆外捕集器的结构完整性,使其继续发挥熔融物冷却和滞留的作用。解决了传统堆外捕集器只能用于干堆腔工况的问题,提高了堆外捕集器的适用范围,进一步保证了核电站在极端事故工况下的安全性:
(1)通过设置堆外捕集器保护装置,可以抵御堆外蒸汽爆炸的压力冲击,确保堆外捕集器的结构完整性;
(2)通过设置保护装置,打破了传统堆外捕集器只能用于干堆腔的限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扩大了适用范围。
(3)在反应堆正常运行条件下,堆外捕集器保护装置可以作为保温层流道进水组件的支撑,并防止堆芯中子等对堆外捕集器产生影响;
(4)在核电厂停堆大修期间,保护装置也可作为检修人员的操作平台,方便操作。
(5)经保护装置的力学分析和完整性评估,保护装置的最大等效应变约为 10.8%,小于材料的失效应变,可以有效保护堆外捕集器。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保护堆外捕集器的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保护堆外捕集器的保护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堆外捕集器保护装置实际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未经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478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