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锻造车间用除尘环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48796.6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50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顺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72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锻造 车间 除尘 环保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锻造车间气体除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锻造车间用除尘环保装置。
背景技术
在锻造车间工作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金属微粒,这些粉尘和金属微粒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产原料或中间产物,这些粉尘和金属微粒不仅会污染空气,降低能见度,还会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除尘设备对于锻造车间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金属微粒处理并不彻底,不能对金属微粒回收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二次污染,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锻造车间用除尘环保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锻造车间用除尘环保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锻造车间用除尘环保装置,包括壳体、沉淀池、净化池和清水池,所述壳体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支撑杆,所述壳体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有净化气体区、滤袋区和喷洒区,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灰斗,所述壳体一侧下方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固定连接通气管,所述通气管末端连通风机和排尘管,所述排尘管末端设置有吸尘罩,所述壳体另一侧壁上方设有出气口,所述灰斗上方设有挡灰板,所述滤袋区设有多个滤袋,所述喷洒区顶部设置有通水管,所述通水管一端固定连接喷洒装置,所述通水管上设置有多个喷嘴,所述喷洒区底部设置有导气管,所述喷洒区底部远离进气口一侧设置有出水阀,所述出水阀固定连接导水管,所述导水管末端依次连通沉淀池、净化池和清水池,所述清水池底部
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导水管连通喷洒装置。
优选的,所述滤袋材质为涤纶或毡子。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净化池底部均设置有污泥出口。
优选的,所述喷洒区外表面为透明材质。
优选的,所述净化池底部放置有明矾或活性炭。
优选的,述沉淀池、净化池和清水池之间的导水管上均设置有水流通的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除尘环保装置进气口处设置有挡灰板,使得金属微粒和其它大微粒受重力作用沉入灰斗,可以回收利用,其它的小分子粉尘由导气管进入喷洒区,经过喷洒之后会去除粉尘中酸性和溶于水的杂质,喷洒区底部设置有出水阀,污水通过污水阀流出,经过沉淀池、净化池处理又形成干净的水源,可以循环使用,节约水源,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经过喷洒后的气体再经过滤袋,彻底去除杂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喷洒区、3挡灰板、4喷洒装置、5滤袋、6排尘管、7喷嘴、8通水管、9通气管、10滤袋区、11污泥出口、12进气口、13支撑杆、14灰斗、15吸尘罩、16导气管、17出水阀、18导水管、19沉淀池、20净化池、21清水池、22水泵、23风机、24净化气体区、25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顺,未经李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487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发光的救生圈
- 下一篇:水下吸附机器人自主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