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品空气释放值测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57246.0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6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沈朝峰;张耀;李元斌;宋鑫;吕文博;姬海宏;胡鑫;王涛英;刘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9/36 | 分类号: | G01N9/3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09 | 代理人: | 梁斌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品 空气 释放 测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品空气释放值测定装置,用于油品空气释放值的快速、准确测定。
背景技术
油品空气释放值是评定油品分离弥散在油中雾沫空气的能力,如果润滑油中进入的空气不能及时得到分离,会改变油的可压缩性,使电液控制信号失准,还会引起噪声和气蚀震动,损坏设备,此外,在高压下,气泡破裂会产生瞬间高能,气泡中的氧会造成油品的氧化劣化,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危害。因此油品空气释放值的准确测定对油品质量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均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油品空气释放值测定仪,如申请号为201420507264.1的中国专利所示,测定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使用密度计进行密度测定,通气结束后部分油品存在较多的气泡,准确观察密度计数值变化存在困难从而造成误差;2)根据标准SH/T 0308的规定,空气释放值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试油中所形成雾沫空气的体积,减少到0.2%时所需的时间,即通气后油品密度恢复到比通气前密度小0.0017g/cm3时所需的时间。按目前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为0.0005g/cm3的密度计进行计算,理论上通气后密度计应比通气前密度计上浮刻度数少3.4个,人为观察存在困难,故而实际测定中以少上浮3个刻度数作为测定终点,造成一定的误差;3)现有方法和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人员全程观察,无法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测定,不同测定人员的人员误差也是无法避免的。故而开发一种油品空气释放值准确、自动测定的装置及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油品空气释放值测定装置,解决油品空气释放值准确、自动测定的问题,测定原理可靠。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品空气释放值测定装置,包括水箱、电加热管、空气加热器、空气压缩机、试管、进气管和集成控制系统;电加热管安装在水箱内;试管包括外夹套和储油管,储油管安装在外夹套内;外夹套通过管路与水箱连通;进气管一端通过管路与空气压缩机连接,在该管路上安装有空气加热器,进气管另一端与吹气管连接;吹气管位于储油管内;集成控制系统与电加热管、空气加热器和空气压缩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力敏传感器、重力球、排气管和通气电磁阀;力敏传感器安装在储油管上部,力敏传感器与重力球相连;重力球位于储油管内;进气管与排气管连通,并在进气管和排气管之间安装有通气电磁阀;力敏传感器和通气电磁阀均与集成控制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箱中设置有注水口、溢流口和排水口;注水口位于水箱顶部,排水口位于水箱的底部,溢流口位于水箱的侧上方。
本实用新型在吹气管上部安装有防溢挡板,防溢挡板上设有通气孔。
本实用新型储油管底部为漏斗状。
本实用新型在储油管底部设有排油口,在排油口上安装有排油电磁阀;集成控制系统与排油电磁阀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空气压缩机与进气管之间安装定量电子流量阀。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集成控制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通过力敏传感器记录重力,可得出油品的实时密度,集成控制系统可自动判断实验终点。2、吹气结束后,通过排气管将空气压缩机中剩余气体排出,实现了吹气时间的精确控制。3、实验结束后自动排油。4、实现了油品空气释放值测定过程的无人值守,并有效提高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5、本实用新型采用经典的阿基米德浮力原理进行密度测定,原理可靠,结构简单,方法新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试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一种油品空气释放值测定装置包括水箱3、电加热管4、空气加热器6、空气压缩机7、集成控制系统8、控制面板9、试管10、力敏传感器12、循环水泵13、定量电子流量阀14、防溢挡板16、吹气管18、重力球20、遮挡板21、排油电磁阀24、通气电磁阀25、排气管26和进气管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572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