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15振子的空间立体移相器及移相器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66520.0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507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维克托·亚历山德罗维奇·斯莱德科夫;李梓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司南天线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50 | 分类号: | H01Q1/50;H01Q3/32;H01P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15 空间 立体 移相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15振子的空间立体移相器及移相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基站电调天线通过波束形成网络中的移相器实现基站天线的波束下倾调节,具有下倾角可调范围大、精度高、方向图控制好、抗干扰能力强、易于控制等优点。因此,移相器是基站天线的一个必要组件,该器件通过改变天线单元之间的相对相位实现调节天线波束的下倾角度,从而方便通信网络的优化。
现有基站天线的波束成形网络设计都使用电缆来连接各子移相器单元,或者用电缆作为功分器的一部分,这样就使整个馈电网络含有各种不同长度的电缆,加工时必须保证每根电缆长度精确,焊接时工人必须按要求谨慎焊接,否则,天线方向图的一致性将得不到保证;其次,不同电缆的长度加工,分类,管理,在生产时把这些电缆安装起来也异常复杂,焊点特别多,每一个焊点对整机都是个不稳定的因素,过多的焊接点将大大地增加天线三阶互调的影响因素,增加返修成本,提高了生产成本;另外,现有天线使用的电缆都是141电缆,这些电缆损耗较大,尤其是在高频段,天线的增益将大幅度降低,这就必须设计更长更大的天线来提高增益,这样就又增加了成本;不仅如此,当一根电缆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所有结果不对,损坏几率大,维修成本高。
综上所述,设计一款高度集成的、不使用电缆的移相器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现有的610-960MHz、1420-2690MHz和3300-3900MHz等多频天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15振子的空间立体移相器,该空间立体移相器具有高可靠性、高可重复性、低插损和高增益,由于设计不使用电缆,减少了电缆的损耗,该空间立体移相器的出现使天线的生产不再依赖大规模的人工,成倍提高生产效率,真正实现天线的生产自动化,改变了行业的传统天线企业需要大量人工的生产方式。使用这种网络的天线效率将达到90%以上;相对传统天线,增益提高1-2dBi。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15振子的空间立体移相器,包括内设两层导体腔体的导体壳体和设于每层导体腔 体内的馈电网络组件,所述馈电网络组件包括用于调整基站天线波束方向的子移相器组件和用于支撑该子移相器组件的绝缘组件;所述空间立体移相器还包括与设于相邻两层导体腔体内子移相器组件分别连接的传输线;所述子移相器组件包括与传输线连接的馈电网络和与馈电网络滑动连接的电介质元件组件;两层导体腔体分别为上层导体腔体和下层导体腔体,设于上层导体腔体内的馈电网络为上层馈电网络,设于下层导体腔体内的馈电网络为下层馈电网络,下层馈电网络包括一个第一输入端口和六个第一输出端口;上层馈电网络包括三个四端口网络和三个三端口网络,每个四端口网络包括三个第二输出端口和与一个第一输出端口通过传输线连接的一个第二输入端口;每个三端口网络包括两个第二输出端口和与一个第一输出端口通过传输线连接的一个第二输入端口。
设于一层导体腔体内的电介质元件组件通过相对于设在该导体腔体内的馈电网络来回滑动来改变该电介质元件组件和该馈电网络的接触面积。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传输线设于导体壳体内;所述馈电网络为金属导体带状线或者设有微带线的印刷电路板,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每层导体腔体一体成型,每层导体腔体两端都设有用于让馈电网路组件移入或移出的腔口,导体壳体由多层导体腔体叠加组合而成或由金属导体型材一体成型构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绝缘组件为绝缘介质衬底,设于每层导体腔体内的绝缘介质衬底由设于该层导体腔体内的绝缘介质衬底A和绝缘介质衬底B组成,设于该层导体腔体内的绝缘介质衬底A和绝缘介质衬底B分别设在设于该层导体腔体内的馈电网络的上面和下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设于一层导体腔体内的电介质元件组件还固定连接有拉杆,设于该层导体腔体内的绝缘组件与设于该层导体腔体内的馈电网络固定连接,设于该层导体腔体内的绝缘组件与导体壳体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设于每层导体腔体内的馈电网络包括金属导体片和与金属导体片连接的多个端口。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每个第一输出端口与一个第二输入端口通过一根传输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司南天线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司南天线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665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