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储气筒气压测量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70067.0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3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刘章辉;牟云峰;高琦龙;王铭;胡敏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气筒 气压 测量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气压制动装置的性能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便携式储气筒气压测量接头。
背景技术
气压制动车型上配备的储气筒都有最大压力的限制,如果储气筒内部气压超过最大压力,储气筒将存在爆裂风险,直接威胁驾驶者的安全。面对该风险,车辆驾驶者需定期对干燥器卸荷阀调整螺栓进行调整,以保证储气筒内压力不超过最大压力。调整过程中需要用到测试接头,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车辆未配置测试接头,影响对储气筒内部气压的调整,储气筒的可靠性存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测量中的困难和技术环节的缺失,提供一种便携式测试接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携式储气筒气压测量接头,包括,可与压力表相连接的测试接头体,可与储气筒相连接的连接体,测试接头体上套有橡胶防尘套,测试接头体通过内螺纹与连接体的外螺纹连接,测试接头体和连接体的连接处通过橡胶密封圈密封;
更具体地,环绕连接体的外螺纹根部设置一个环形凹槽以容纳橡胶密封圈,橡胶密封圈突出连接体的端面,连接体与测试接头体安装后,连接体与测试接头体的端平面挤压橡胶密封圈达到密封效果;
更具体地,测试接头体为六角体结构;连接体为圆柱体,外螺纹下设置有六角头,便于装配;
更具体地,橡胶防尘套与测试接头体之间是过盈配合;
更具体地,橡胶防尘套还设有一个便于拆装的环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根据不同储气筒上设计的螺纹结构,连接体的螺纹可以设计为相对应的螺纹形式;先将储气筒上放水阀或堵头拆下,然后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测试接头,再将测量压力的装置(压力表)连接到测试接头体上,即可对储气筒内部气压进行测量。橡胶防尘套与测试接头体之间是过盈配合,保证橡胶防尘套的不脱落。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为驾驶者测量调整储气筒内气压提供了便携式的工具,方便操作,随时可以测量,不用再到专业修理厂进行测量;通过设置橡胶密封圈,使得密封效果好,测试出的气压值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储气筒气压测量接头的构件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储气筒气压测量接头的连接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储气筒气压测量接头装配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储气筒气压测量接头安装于储气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附图1-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便携式储气筒气压测量接头,包括,可与压力表相连接的测试接头体2,可与储气筒相连接的连接体1,测试接头体2上套有橡胶防尘套3,测试接头体2通过内螺纹20与连接体1的外螺纹10连接,测试接头体2和连接体1的连接处通过橡胶密封圈11密封。
根据储气筒上螺纹规格的不同,可以相应地加工出连接体1的螺纹,与储气筒进行连接。安装时,先将储气筒上放水阀或堵头拆下,然后连接上便携式测试接头,再将测量压力的装置(压力表)连接到测试接头体上,即可对储气筒内部气压进行测量,参见图4所示。
如图2所示,环绕连接体1的外螺纹10根部设置一个环形凹槽13,以容纳橡胶密封圈11,橡胶密封圈11会突出连接体1的端面,安装完成后,连接体1与测试接头体2的端平面拧紧挤压橡胶密封圈11达到密封效果。
测试接头体2为六角体结构;连接体1为圆柱体,外螺纹10下设置有六角头12,便于装配。
橡胶防尘套3与测试接头体2之间是过盈配合,保证橡胶防尘套的不脱落;橡胶防尘套3设有一个便于拆装的环型结构30。
本实用新型为驾驶者测量调整储气筒内气压提供了便利工具。
以上依据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其保护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700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