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铁路运输汽车专用车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87914.4 | 申请日: | 2017-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66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于田;翟鹏军;白文虽;杨文朋;袁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3/18 | 分类号: | B61D3/18;B61D4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105 | 代理人: | 黎明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运输 汽车 专用车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运输汽车专用车固定装置,属于铁路运输专用车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铁路上运输汽车时一般采用棘轮式汽车紧固装置来固定所运输的汽车,这种紧固装置虽然能够保证运输的汽车较好的固定,但是固定后调整所运输汽车位置操作比较麻烦,并且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较高,安装和维修比较繁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拆卸、价格低廉、使用和维护方便的铁路运输汽车专用车固定装置。
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铁路运输汽车专用车固定装置,包括管座装置和管支架,所述管座装置为长条带状结构,其截面为具有一定高度的方形或槽型,在管座装置上表面均匀分布有管座孔,所述管座孔的直径为Φ10~Φ60,孔间距为H;所述管支架由两个两端折弯一定角度呈U形结构的金属管焊接构成,金属管的直径与管座孔适配,两个金属管前端焊接或铆接呈V字形结构,夹角为20~70,其尾端分开的距离为管座孔间距H的倍数;所述管座装置通过螺栓固定到汽车运输专用车底板的纵向轮廓线处,管支架的尾端两个金属管分别插入管座孔中,管座装置和管支架在汽车运输专用车底板上呈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布置在汽车轮胎的前轮前侧和后轮后侧限制汽车轮胎纵向的移动实现对车辆的固定。
所述管支架与管座孔之间的接触为间隙配合。
所述管支架的金属管的折弯角度为60~90。
所述金属管采用有色金属或钢材加工而成。
所述管座装置由槽钢经过机加工处理制成。
管座装置的管座孔可均匀分布或根据汽车轮胎的具体位置加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管取材方便、便于加工、结构简单,可随时更换并根据需要更换固定位置,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本实用新型的管座装置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汽车运输专用车底板面上,体积较小,可随时拆卸,不占用空间;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管与管座装置成三角形布置,固定可靠,通过限制汽车轮胎纵向和横向的移动从而起到固定汽车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原理简单、便于拆卸、价格低廉、使用和维护方便,可广泛应用于铁路运输行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1管座装置、2管支架、3管座孔、4汽车运输专用车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描述。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包括管座装置1和管支架2。
所述管座装置1为长条带状结构,其截面为具有一定高度的方形或槽型,在管座装置1上表面均匀分布有管座孔3,具有一定高度的管座装置1可以保证管座孔3有一定的深度,增加管支架2的稳定性。
所述管座孔3的直径为Φ10~Φ60,孔间距为H。
所述管支架2由两个两端折弯一定角度呈U形结构的金属管焊接构成,金属管的直径与管座孔3适配,两个金属管前端焊接或铆接呈V字形结构,夹角为20~70,其尾端分开的距离为管座孔3间距H的倍数,使其可在任意位置插入。
所述管座装置1设有安装孔,通过螺栓固定到汽车运输专用车底板4的纵向轮廓线处,管支架2的尾端两个金属管分别插入管座孔3中,另一端置于汽车运输专用车底板4上管座装置1的内侧呈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所述管座装置1的管座孔3可均匀分布,也可以根据汽车轮胎的具体位置加工。
所述管座装置1由槽钢经过机加工制成,或者采用长条状带孔的薄钢板和两侧支撑装置焊接而成。
所述管支架2与管座孔3之间的接触为间隙配合。
所述管支架2的金属管的长度为0.5m~1.2m,其折弯角度为60~90。
所述管支架2的金属管采用有色金属或钢材加工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在汽车运输专用车底板4沿纵向两侧安装管座装置1,汽车到位后,将管支架2布置在汽车轮胎的前轮前侧和后轮后侧,并将管支架2插入管座装置1的合适的管座孔3中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限制汽车轮胎纵向的移动实现对车辆的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879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