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抛负载脉冲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90493.0 | 申请日: | 2017-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42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强;王知学;王平来;李伟生;孙艳杰;毛成勇;张顺海;周广旭;李研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R16/03 | 分类号: | B60R16/03;B60R16/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2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脉冲 防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涉及汽车电子和电磁兼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12V供电的汽车电子零部件的抛负载脉冲的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抛负载脉冲是指在交流发电机正在产生充电电流并且断开电池连接时,发动机电路上仍有其他负载,由于未断开时发动机的线圈内电流较大、断开时电流突然变小,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导致的瞬态现象。
国际标准BS ISO 16750-2:2010对抛负载脉冲进行了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BS ISO 16750-2:2010抛负载脉冲定义
汽车电子零部件是在环境较为恶劣的条件下使用的,要经受高温、高压、强烈震动和电冲击。对于汽车电子零部件来说,抛负载脉冲具有电压高、脉冲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严重时可导致零部件内部电路着火,对零部件及车辆本身都具有较大的着火风险。目前汽车电子零部件针对抛负载脉冲采用大功率的TVS(瞬态抑制二极管)进行防护,但是大功率的TVS价格较高,增加了汽车电子零部件的成本;且二极管老化周期短,要保持测试精度,需要不断得更换二极管,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针对功耗较低的汽车电子零部件,提出了一种通过限流电阻的方式有效抑制零部件着火风险的方法,同时能够降低零部件成本。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面的技术方案:
一种抛负载脉冲防护装置,包括电源模块、限流模块和负载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负载模块提供工作电源,所述限流模块设置于电源模块和负载模块之间,限流模块具有设定阻值、设定额定功率的限流电阻,用于抑制抛负载脉冲,保护负载。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蓄电池,蓄电池的正极连接一二极管,负极与所述负载模块相连;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限流电阻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负载模块包括稳压芯片,稳压芯片的输入与所述限流电阻相连,输出与负载的输入相连;负载的输出、稳压芯片的对地一端均与蓄电池的负极相连。
进一步的,根据抛负载脉冲的电压参数、蓄电池的电压参数,计算得到负载工作最小、最大电流状态下的限流电阻阻值范围,完成对限流电阻的阻值参数选择。
进一步的,根据抛负载脉冲的电压参数、蓄电池的电压参数,确定所述二极管的压降、负载工作的最小电流、最大电流和稳压芯片的电压输入范围;分别计算负载处于最小电流工作模式下的限流电阻的取值范围和负载处于最大电流工作模式下限流电阻的取值范围,根据所述限流电阻的精度,确定限流电阻的阻值参数。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限流电阻的精度对负载工作最小、最大电流状态下的限流电阻阻值范围进行修正,选择满足使得修正后的负载处于最小电流工作模式下的限流电阻的取值范围和负载处于最大电流工作模式下限流电阻的取值范围之交集不为空的限流电阻阻值,作为限流电阻的阻值参数。
设负载处于最小电流工作模式下的限流电阻的取值范围为[R1,R2],载处于最大电流工作模式下限流电阻的取值范围为[R3,R4],所述限流电阻的精度将[R1,R2]和[R3,R4]分别修订为[R1×(1+x%),R2×(1-x%)]和[R3×(1+x%),R4×(1-x%)]。
进一步的,根据负载工作的最大电流和限流电阻的阻值参数得到限流电阻两端的最大电压,根据所述限流电阻两端的最大电压和负载工作的最大电流计算得到限流电阻的额定功率。
进一步的,通过企业标准或BS ISO 16750-2:2010确定抛负载脉冲的电压参数和蓄电池的电压参数。
进一步的,所述二极管为防逆流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这种抛负载脉冲防护装置针对功耗较低的汽车电子零部件通过限流电阻的方式降低了零部件成本,可有效对汽车电子零部件进行防护;根据装置的电气参数,设置限流电阻的阻值参数和额定功率,有效抑制零部件着火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通过限流电阻抑制抛负载脉冲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限流电阻的选择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904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锁盖(SY125‑16)
- 下一篇:智能平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