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胶料冲击力小的型芯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93102.0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5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村;陈金良;桑永桂;陈辰山;周燕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塑源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33/7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5218 | 代理人: | 李雅箐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料 冲击力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料冲击力小的型芯组件。
背景技术
注塑生产小件产品中,一般设置一分型面,分型面上下两部分分别在定模型芯以及动模型芯内成型,且常规技术中,由于动模型芯一般具备较完善的顶出机构,其产品分型面结构复杂的一侧均设于动模型芯内,胶料也由动模型芯上的流道槽注入成型腔中。
由于胶料不易长时间受热,否则易发生烧焦、烧伤的问题,且随着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降低注塑周期也尤为重要;而现有技术方案中,由于胶料要充分填满型芯空腔,其受到动模型芯成型腔结构限制,高速胶料直接冲击复杂型腔容易产生空腔或注胶不足的问题,而降低注胶速度则生产效率不理想,易发生产品质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胶料冲击力小的型芯组件,以解决现有复杂结构的注塑件注胶速度低导致的生产效率低、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具体方案如下:一种胶料冲击力小的型芯组件,包括能相互贴合及打开的动模型芯和定模型芯,定义该动模型芯和定模型芯能相互贴合的两端面分别为动模成型面以及定模成型面;该动模成型面大致为一平面,该动模成型面上开设有动模主流道槽;在该动模主流道槽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向定模成型面凸伸的凸台部,该凸台部在该动模成型面上延伸,且该凸台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该动模成型面相对两侧的两外沿;该定模型芯朝向该动模型芯的一端为定模成型面,该定模成型面上对应于两该凸台部的区域分别设有一与该凸台部适配的凹槽;该动模成型面上还设有横向贯穿该凸台部的动模成型腔,该动模成型面上在该动模成型腔和该动模主流道槽之间还设有注胶口;在由动模主流道槽至动模成型腔的方向上,该注胶口深度逐渐降低,以将胶料以斜向上倾斜的方式注入该动模成型腔。
进一步的,该凸台部大致上为一长方体状,该动模主流道槽为直线状,该凸台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该动模主流道槽,该注胶口长度方向垂直于动模主流道槽。
进一步的,该定模成型面上对应动模主流道槽的区域还开设有与该动模主流道槽镜像设置的定模主流道槽;该定模成型面上对应注胶口的区域为一平面。
进一步的,该动模成型面的外沿呈矩形,其四个顶角上分别设有一朝向该定模型芯凸伸的导向块,该导向块厚度大于该凸台部的厚度;该定模型芯对应该导向块的位置设有一适配于该导向块的容置腔。
其中,任一该导向块大致为长方体状,其至少一侧面倾斜于动模成型面设置以成型为导向斜面,以在动模型芯、定模型芯闭合的过程中起到初步导向定位的作用。
一动模型芯朝向分型面的方向为上方,本使用新型通过在动模型芯的动模成型面上设置两凸台部,实现了动模成型腔的主体部分相对动模主流道槽深度增加,实现了产品分型面的实质上移;进而,使得动模主流道槽导通至动模成型腔的注胶口可在注胶方向上向上倾斜设置,避免了胶料以较大力道直接冲击动模成型腔内各个凸起内腔结构,胶料从结构相对简单的定模成型腔或分型面位置注入产品的型腔,保证注胶饱满度的同时减缓了注胶过程中的冲击作用力,进而可进一步提高注胶效率,避免注胶时间过长导致的胶料烧伤、烧焦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开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A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合模状态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1动模型芯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定模型芯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3B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图2所示,该实施例提供一种胶料冲击力小的型芯组件,其包括定模型芯 1以及动模型芯2,该定模型芯1和动模型芯2均大致为一长方体结构,其相端面能相互贴合及分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塑源工贸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塑源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931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料进气歧管模具
- 下一篇:脱螺纹装置和成型用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