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偏光膜太阳伞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97839.X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335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于智清;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A45B25/18 | 分类号: | A45B25/18 |
代理公司: | 沈阳火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21228 | 代理人: | 李福义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偏光 太阳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日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偏光膜太阳伞。
背景技术
太阳伞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日常工具。在气温较高、日照强烈的夏季,太阳伞不仅能为人们遮挡日光、避免暴晒,还能作为挡风遮雨的工具。伞面作为太阳伞的核心部件,多由轻便结实的织布、油纸或塑料薄膜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透光率不可调,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利的。比如:在夏季,很多室外商品销售点会使用固定在地面上的大型太阳伞作为遮阳物。人们希望太阳伞在日照强烈的中午能够完全遮住日光的透射。但在日照并不是特别强烈时,又希望有一部分光线能够透过太阳伞面,这样就不至于伞下商品较暗,影响交易。所以,实用新型一种伞面进光量可根据日照强度连续调整,且调整过程简单快捷的新型太阳伞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调节伞面透光率的,造价低,利于大范围推广和使用的新型偏光膜太阳伞。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偏光膜太阳伞,其组成包括:伞杆、伞撑、轴承、伞面连接环、上层伞面、下层伞面和伞骨;所述的上层伞面和下层伞面均由具有二向色性的透明薄膜制成,且两层伞面通过伞面连接环固定在一起;上下两层伞面对应位置安装的伞面连接环,可以起到连接并固定两层伞面作用;所述的上层伞面和下层伞面设置在伞杆顶部;所述的轴承设置在伞杆上,且轴承位置高于下层伞面;所述的伞骨均匀设置在上层伞面和下层伞面上,上层伞面和下层伞面上的伞骨均一一对应;所述的上层伞面的伞骨一端与轴承相连接,另一端与伞面连接环相连接;所述的下层伞面的伞骨一端与伞杆连接,另一端与伞面连接环相连接;所述的伞撑均匀设置在伞杆上,位于下层伞面下方,伞撑负责支撑伞面的打开或收起。
所述的下层伞面中心与伞杆连接;上层伞面中心连接在轴承上,上层伞面可随轴承旋转。
所述的下层伞面和上层伞面可以相对转动,转动之后可通过伞面连接环重新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伞面连接环均匀分布于上下两层伞面的外周的对应位置上,通过伞面连接环可以使两层伞面连接或分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太阳伞伞面的自然光透射率连续可调,调节过程简单快捷,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其中:1为伞杆;2为伞撑;3为轴承;4为伞面连接环;5为上层伞面;6为下层伞面;7为伞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一种偏光膜太阳伞,上层伞面5和下层伞面6均由具有二向色性的透明薄膜制成,且两层伞面通过伞面连接环4固定在一起;上层伞面5和下层伞面6设置在伞杆1顶部;轴承3设置在伞杆1上,且轴承3位置高于下层伞面6;伞骨7均匀设置在上层伞面5和下层伞面6上,上层伞面5和下层伞面6上的伞骨7均一一对应;上层伞面5的伞骨7一端与轴承3相连接,另一端与伞面连接环4相连接;下层伞面6的伞骨7一端与伞杆1连接,另一端与伞面连接环4相连接;伞撑2均匀设置在伞杆1上,位于下层伞面6下方;下层伞面6中心与伞杆1连接;上层伞面5中心连接在轴承3上,上层伞面5可随轴承3旋转;下层伞面6和上层伞面5可以相对转动,转动之后可通过伞面连接环4重新固定在一起;伞面连接环4均匀分布于上下两层伞面的外周的对应位置上,通过伞面连接环4可以使两层伞面连接或分开。
打开连接两层伞面的伞面连接环4,上层伞面5可通过轴承的转动绕伞杆1相对旋转。由于下层伞面6的中心直接连在伞杆1上,所以下层伞面6不能相对伞杆1转动。根据光线的偏振特性,每张偏光膜都有自己固定的偏振化方向,自然光连续通过两层偏光膜之后的透射光强和两层偏光膜的偏振化方向夹角有关。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伞面透射光强度,为照射到伞上的自然光强度,两层偏光膜的偏振化方向夹角。
所以,调整伞面的透射光量,只需要三步即可完成:
1、开启伞面连接环以分离两层偏光膜伞面。
2、通过轴承转动上层伞面5以改变两层伞面的偏振化夹角。
3、得到合适的伞面进光量之后,重新扣紧伞面连接环4以固定两层伞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978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