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NFC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0333.X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2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李荣耀;颜红方;杨锡成;何丹萍;王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泓博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22 | 分类号: | H01Q1/22;H01Q1/24;H01Q1/36;H01Q1/38;H01Q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张俊范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nfc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NFC天线,属于无线通信用的天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NFC天线线圈与读卡器天线线圈的功能结构类似于变压器,读卡器线圈为变压器初级线圈,NFC线圈相当于变压器次级线圈,通过初级线圈的高频交流电(13.56MHz),在线圈周围耦合产生高频磁场,如果NFC天线线圈靠近这一磁场,将有交变磁力线穿过线圈,从而在NFC线圈内产生足够大电流读取到芯片信息。所以,NFC天线的好坏取决于距离读卡器线圈相同位置时,NFC天线上感应电流的大小。
根据感应电流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NFC天线感应电流与线圈匝数、线圈所围面积、线圈内部磁导率成正比,与线圈电阻成反比。由于线圈匝数不可能无限增加,受电阻和谐振频率的限制,线圈面积也不可能无限大,同时受手机结构限制,实际可用面积在9~12cm2,磁导率越大越好,这也是铁氧体材料优于吸波材料的原因;同时,在可允许范围内,走线长度适当且走线宽度越宽越好。
目前受制于智能机结构原因,大部分手机都使用铁氧体+FPC形式构成NFC天线,天线面积大于12cm2,厚度大于0.4mm,这决定了天线只能放置在电池上方的电池盖上,同时要求电池和盖子之间要留足0.5mm的高度。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对于超薄机或空间有限的机型,无法保证电池与盖子之间的间隙;再者,天线贴附在电池盖上,势必随着用户打开电池盖次数的增加,使得天线与主板的接触出现问题;另外,由于面积使用过大,NFC天线价格居高不下。
为了减小线圈面积以适应电子产品小型化,现有技术提出的天线结构是在金属壳上开设一个孔,并从在金属壳上开设一个槽,槽一端起始于孔,另一端延伸到金属壳的边缘,在孔的下方,贴着金属壳设置线圈。但是此种结构实际通讯距离仍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化的NFC天线,解决现有的小型化NFC天线通讯距离不理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一种NFC天线,包括天线线圈和导电耦合感应层,所述导电耦合感应层设有通孔和槽,所述槽从通孔至导电耦合感应层的边缘设置,使导电耦合感应层呈C型结构,所述天线线圈嵌入所述通孔且与通孔四周设有间隙,所述通孔四周的导电耦合感应层与天线线圈处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耦合感应层是设置于电池壳的导电喷涂区域,所述天线线圈设置于后盖内侧,所述后盖与电池壳扣合。
进一步的,所述槽的宽度为0.5~3mm。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的距离为0.3~1mm。
进一步的,包括铁氧体,所述铁氧体覆盖所述天线线圈,并与天线线圈具有相同的外轮廓。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导电耦合感应层与天线线圈处于同一平面,耦合感应强于非同一平面设置,感应放大更强,通讯距离更远;导电耦合感应层可以采用LDS工艺喷涂于手机的电池壳,进而采用非金属后盖,天线辐射外围环境较好,通讯距离也会增强;通过大面积的导电耦合感应层可缩小天线线圈面积达到良好的通讯,同时后盖与电池壳之间间隙可降至最低,实现了NFC天线小型化,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NFC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NFC天线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NFC天线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NFC天线包括了天线线圈1和导电耦合感应层2。
其中天线线圈1与现有技术采用相同的方法制造,以金属导体依次绕圈的方式形成。在具体应用中,该天线线圈1主要是FPC线圈。在天线线圈1的上方覆盖一层铁氧体3,该铁氧体3的外轮廓与天线线圈1的外轮廓相同。在手机的后盖4内侧寻找面积足够的合适位置,将天线线圈1与铁氧体3贴合于后盖4内侧。本实施例中,天线线圈面积约6cm2,手机后盖4为塑料。
在直板型智能手机中,手机壳包括了前面板、电池壳5和后盖4,电池壳5主要用于承载手机主板、电池以及各类插槽。导电耦合感应层2就设置在电池壳5上,具体的,是以LDS工艺喷涂于电池壳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泓博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泓博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03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装有蓄电池的两侧圆弧形的体验台
- 下一篇:一种可无线充电的体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