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液接口管路装置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12349.2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91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勤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市第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314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分离片 本实用新型 第二分离片 第一分离片 管路装置 输液接口 凹口 分离器结构 连接线 侧面 工作效率 接口管路 携带方便 受力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液接口管路装置分离器,包括上分离器和下分离器,所述的上分离器和下分离器之间利用连接线连接;所述的上分离器包括第一分离片和第二分离片,所述的第一分离片和第二分离片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有的凹口;所述的下分离器包括第三分离片和第四分离片,所述的第三分离片和第四分离片相对的侧面上也分别设有的凹口。本实用新型两端的受力接触面积大,徒手就能实现接口管路分离,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分离器结构小巧,携带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离器,尤其是一种输液接口管路装置分离器。
背景技术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是最频繁的工作之一,特别是肿瘤内科的癌症晚期病人,需要输注高营养的病人较多,输液量又很大。因此,在输注高营养液结束需要对接口管路进行冲洗时,会遇到输液接口管路装置分离困难,因为高营养液是高浓度,高粘稠的性状,经过大量的输送,高营养液很容易在接口管路上堆积、粘结,导致分离接口装置时常遇到徒手分离困难,需要借助血管钳等工具,这对于护理工作造成麻烦,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液接口管路装置分离器,能够非常方便的对接口装置进行分离。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是目前输注高营养液的接口管路处由于营养液高浓度,高粘稠的性状,营养液是高浓度,高粘稠的性状,造成徒手分离困难,降低护理工作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分离器和下分离器,所述的上分离器和下分离器之间利用连接线连接;所述的上分离器包括第一分离片和第二分离片,所述的第一分离片和第二分离片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有的凹口;所述的下分离器包括第三分离片和第四分离片,所述的第三分离片和第四分离片相对的侧面上也分别设有的凹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分离片和第二分离片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分离片和第二分离片上相对第一连接片的自由端部设有相配合的第一卡接结构;所述的第三分离片和第四分离片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片;第三分离片和第四分离片上相对第二连接片的自由端部设有相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分离器和下分离器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上分离器的长度和下分离器的长度相等;所述上分离器的长度和下分离器的长度分别大于其上凹口的长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的长度大于所述上分离器或下分离器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离片和第二分离片上相对应的凹口构成第一通孔;所述第三分离片和第四分离片上相对应的凹口构成第二通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贯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设有防滑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离片和第二分离片以及第三分离片和第四分离片相对于凹口的侧面上设有防滑纹或按压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分离器,包裹在输液接口管路装置外侧,然后拧动上分离器和下分离器,在上分离器和下分离器的带动下,输液接口管路装置很容易松动并被分离。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分离器,两端的受力接触面积大,徒手就能实现接口管路分离,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分离器结构小巧,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上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下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市第二医院,未经嘉兴市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123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