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连接器插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14704.X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65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启文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40;H01R13/627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36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插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插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车用连接器插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车用电子产品(如:卫星导航、行车记录仪或车用充电装置)相继问世,二该车用电子产品供电来源,大都是利用汽车设有的点烟器(如:传统车用点烟孔),由此取得汽车电源,进而提供该车用电子产品运作所需的电力;也因此该车用电子产品的电源线,都配设有与点烟器能相配插接的汽车点烟器插头。
现在一般的汽车点烟器插头,主要是在其前端凸出设有一个用以传导正极电源的导电柱,以及在其测旁凸出设有两个用来传导负极电源的导电弹片;当汽车点烟器插头置入点烟器时,利用导电弹片接触点烟器内部的壁面,即可使得汽车点烟器插头定位于点烟器中并进行电力传导与供应。
然而,熟知汽车点烟器插头全部都依赖于两个导电弹片作为点烟器间形成的定位机制,当汽车在行驶中产生颠簸、震动或刹车惯性力作用,往往容易导致汽车点烟器插头与点烟器之间发生松脱跳出的情况,无形当中增加驾驶员注意力的转移与重新插入的困扰。
除此之外,熟知的汽车点烟器插头的两个导电弹片,在业者制造过程中,必须分别以焊接的方式与负极电源线电性连接,导致制造过程繁琐,加工不方便,所需要的人力和工时会增加,导致制造过程效率低及增大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连接器插头结构,简化制造工序和工时,达到有效提高制造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同时避免连接器插头与供电孔的连接容易因为车子震动产生松脱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连接器插头结构,它包括:
一个连接器插头,所述连接器插头的一端设有一个电线连接端,所述电线连接端连接有电线,所述连接器插头的另一端设有一个插接端,所述连接器插头在电线连接端和插接端之间开有复数个开口;
一个基座,所述基座设在连接器插头内,所述基座设有四个侧面,并且至少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插槽,所述基座的一端设有一个凸部,所述基座的内部开有一个穿孔;
至少两个导电片,所述每个导电片分别与插槽连接,所述导电片的一端设有一个连接部,所述导电片的另一端设有一个接触部,所述连接部穿出插槽并相对位于所述凸部位置,所述连接部开有一个结合孔,所述接触部朝所述的插槽外部折弯,所述接触部对应连接连接器插头的每一个开口并向外突出;
一个金属套体,所述金属套体设在基座凸部的外围,所述金属套体向外突出设有至少两个扣钩部,所述每一扣钩部分别与导电片的结合孔相对应,并由该扣钩部与结合孔相扣接形成电性导通,所述金属套体电性连接有电线所设有的第一极性导线电性;
一个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设在基座内部的穿孔内,所述导电组件电性连接有电线设有的第二极性导线。
进一步,所述金属套体延伸设有一个焊接部,所述焊接部与第一极性导线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器插头在插接端开有一个开口,所述开口处套设有一个套环并结合有一个锁接头。
进一步,所述导电组件包括有一个金属杆体、一个弹簧、一个保险丝元件和一个导电端子,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金属杆体的外部,所述金属杆体的一端延伸出基座的凸部外并与第二极性导线电性连接,所述金属杆的另一端依次与保险丝元件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导电片的连接部穿出插槽外并相对于基座的凸部位置,导电片的连接部设有的结合孔可以与金属套体所设的至少两个扣钩部相扣接而电性导通,使得只需要透过一个金属套体与一电线的第一极性导线(如负极导线)电性连接;至少两个导电片分别与电线的第一极性导线电性导通,达到复数个导电片与金属套体,不需实施焊接程序,由此简化制造的工时,达到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利用每一个导电片设有的接触部突出连接器插头外部,使得连接器插头可透过至少两个导电片所突出的接触部与一供电孔内壁相接触,能有效增加连接器插头与供电孔间的配插强度,避免连接器插头与供电孔因为车子震动产生松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剖面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启文,未经陈启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147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