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插秧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47709.2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32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许丽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丽艳 |
主分类号: | A01C11/00 | 分类号: | A01C1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23209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15050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秧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秧机。
背景技术
作为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工具,插秧机技术和功能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粮食产量。
目前,插秧机多用毯状秧苗,在秧针分离秧苗的瞬间易造成秧苗根部拉断,伤秧率高;秧苗在卷秧运输中易造成秧块变形,不能准确取秧,影响插秧质量。日本研制的RX—6型水稻钵苗移栽机,漏秧率高,工作效率低,不能大面积推广。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设计的机械手式抛秧机,采用机械夹持形式,将秧苗从苗盘中拔出,取苗准确性差,机械可靠性低。华南农业大学研制的气力式有序抛秧机,利用气流吹出秧盘里的钵苗,不存在伤秧问题,但是由于需要配备风机和控制系统,结构比较复杂,可靠性和作业效率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钵式水稻插秧机,该机不需要将秧苗从秧盘中取出,栽插过的秧盘直接落到浮板上,自动回收,从而避免了秧苗根部损伤和卷秧带来的秧苗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插秧机,包括了车身,在所述车身的顶面上铺设有浮板,在所述浮板上支承着链条箱,在所述链条箱上通过秧箱支架固定着秧箱,在所述秧箱下方连接着取秧机构和送秧机构,所述送秧机构包括了传动箱,在所述传动箱上插接着移箱轴,所述移箱轴的端部与所述秧箱相连,在所述传动箱内还搭接着相互平行的传动轴和螺纹轴,所述传动轴上套设了锥齿轮,所述锥齿轮与位于所述传动轴下方的螺纹轴外圈啮合,在所述螺纹轴上套设了滑块,当所述螺纹轴转动时,能带动所述滑块沿所述螺纹轴轴向滑动,滑块侧壁与所述移箱轴相连,能带动所述移箱轴左右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螺纹轴上设置了交叉双向滑道,且所述螺纹轴采用40Cr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取秧机构包括了基座,在所述基座一端连接着电机,在所述基座上还固定着控制臂,所述控制臂能绕所述基座转动,在所述控制臂的顶部固定着夹钳,由所述电机控制所述控制臂转动及所述夹钳夹取秧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机,在所述秧箱底部设置了秧苗斗,所述秧苗斗位于所述送秧机构的正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取秧机构与送秧机构协调配合,有效地完成了送苗、取苗工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秧苗受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秧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送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取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插秧机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插秧机,确切地说,是一种钵式水稻插秧机,该机不需要将秧苗从秧盘中取出,栽插过的秧盘直接落到浮板上,自动回收,从而避免了秧苗根部损伤和卷秧带来的秧苗损伤。
该插秧机包括了车身1,在车身的底部设置有轮胎2,用于移动车身,在车身的顶面上铺设有一块浮板3,在浮板上支承着链条箱4,在链条箱上通过秧箱支架5固定着秧箱6,秧箱为倾斜的空心杆体,在秧箱下方连接着取秧机构7和送秧机构8。在秧箱的底部设置了秧苗斗61,可以由取秧机构7将秧箱中的秧苗夹出放到秧苗斗中,秧苗斗的形状即类似于普通的漏斗,其顶部和底部均敞开,但顶部的敞口直径要大于底部的敞口直径,秧苗从顶部的敞口进入到秧苗斗中,再从底部的敞口漏到插秧机构上进行插秧。本实施例中的插秧机构和传统插秧机中的插秧机构是相同的,且与本实施例所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无关,故不对其结构和原理做具体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丽艳,未经许丽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477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