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定位复合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56222.0 | 申请日: | 201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403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飞;苏海军;冯建钦;丁毅寿;张昱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A61B8/12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杨树云 |
地址: | 25001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器线圈单元 血管内成像 探头单元 治疗导丝 进退 步进电机单元 本实用新型 复合导管 并联 真腔 步进马达 导管结构 冠状动脉 外周动脉 血管信息 真实空间 微导管 操控 导管 恒速 偶联 术后 双腔 吸出 血栓 绝缘 封装 三维 器官 闭塞 血管 驱动 重建 治疗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定位复合导管,包括传感器线圈单元、血管内成像探头单元、步进电机单元,传感器线圈单元、血管内成像探头单元并联,在步进电机单元的驱动下使得传感器线圈单元、血管内成像探头单元同步进退。本实用新型将传感器线圈单元与血管内成像探头单元并联为一体,传感器线圈单元经绝缘、固定和封装与血管内成像探头单元偶联,形成二者共进退的导管结构,形成真实空间形态的三维血管信息重建,该导管由步进马达操控恒速进退,利用双腔微导管调整治疗导丝进入血管真腔,治疗导丝将血栓吸出,一次治愈,消除术后隐患;解决了冠状动脉、外周动脉以及其他器官管道闭塞的介入再通治疗手术中治疗导丝不易进入真腔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定位复合导管,属于血管内介入成像和诊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根据我国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同样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平均每10秒死亡1人,这一死亡速度是美国人心血管病死亡速度的3倍(每34秒死亡1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主要的发病机制。AS斑块是发生于动脉管壁的病变,斑块从稳定变为不稳定的过程涉及到炎症、凝血等多个环节,单纯显示动脉管腔的诊断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血管内成像技术弥补了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单纯显示管腔的不足,根据成像源(声学、光学、光声)模态的不同,其可显示管壁内的斑块形态、负荷程度乃至斑块的组成。但由于二维血管横截面图像仅能提供局限部位血管病变信息,血管内成像的图像三维重建和可视化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目前,血管内成像系统虽可借助系统配备的回撤装置实现对一段血管的观察,但其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是把一系列的图像按采集顺序叠加起来形成一个直管模型的血管段。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在图像获取过程中血管自身的弯曲形态。另一种方法为利用多角度CAG提取血管骨架并顺序叠加血管内成像的图像,但基于多角度CAG图像的重建,一般假设管腔横截面为椭圆,事实上,狭窄的动脉管腔形状复杂多样,狭窄多呈偏心型和不规则型,影响DSA图像与血管内成像图像的配准。且这些重建方法忽略了导管回撤过程中的离平面运动造成图像法平面的翘曲,影响重建后图像显示,尤其是虚拟内窥环境的呈递。
中国专利文献CN103284760A公开了一种基于导管路径的扩展超声血管成像方法及装置,包括一台三维超声仪,一套电磁定位设备,一条介入导管和计算机,三维超声仪通过超声探头扫描血管获取三维图像,电磁定位设备包括一个磁场发生器和两个6自由度定位传感器,磁场发生器定义空间坐标系,一个6自由度定位传感器安装在超声探头上获得超声图像的空间坐标,另一个6自由度定位传感器嵌入在导管前端不可弯曲部分获得导管前端的空间坐标,三维超声仪与电磁定位装置均与计算机相连接,将获得的三维超声图像与导管路径通过计算机重建在同一坐标系下。但是,该专利存在以下缺陷:该专利所述方法利用的体表三维超声仪,仅能获取浅表器官的图像,无法实现深部血管,如冠状动脉、颅内血管的成像,且不能提供内窥式图像;并且,成像时需要借助CT或MRI、介入导管首先获取血管骨架,再进行超声成像,最后实现图像匹配的多步骤、多模态成像。该专利实际操作需要分开进行,即术前利用体表超声进行三维重建,术中利用介入导管获得路径并匹配,操作复杂。
中国专利文献CN104161548A公开了一种治疗动脉闭塞病变的器具,包括血管超声导管、治疗微导管和治疗导丝;血管超声导管与治疗微导管并联为一体;治疗导丝一部分位于治疗微导管内,另一部分从侧壁出口穿出治疗微导管。该专利采用了血管内超声导管和治疗微导管并联一体的双腔结构,提高对导引导丝进入血管真腔的成功率,并利用治疗导丝对血栓进行抽吸,目的在于对于闭塞性病变(CTO)进行开通治疗,其导管的操作为人工调整行进方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定位复合导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562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老人健康睡眠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动物疫病检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