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车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57687.8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03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万昺阳;万承兴;黄敏;钟清华;丁士梅;马桂兰;张艳;黄龙文;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承兴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B60R13/02;E05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35 | 代理人: | 曹丽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荆***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车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车门。
背景技术
人们在从小车内下车时,一般使用靠近车门的手直接进行开门,开门时难以注意到车辆后面状况,若是开门时有其他汽车或者自行车、电瓶车从旁边经过时,突然打开的车门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人们打开车门时难以轻易观察到车辆后面的情况,容易导致打开车门时产生事故的弊端,提供一种新型车门,该车门将门把手设置导靠近车门外端,人们在打开该车门时,需要转动身体,使用远离车门的那只手进行开门,而转身后就能很方便的观察导车辆后方情况,避免其他车辆闪避不及时撞到车门导致事故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车门,包括车门主体,车门主体与车架铰接的一端为车门内端,车门主体的另外一端为车门外端,车门主体内侧设有用于开门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把手靠近车门外端,门把手距离车门外端5-25cm。
作为优选,所述车门主体上设有两条互相平行的滑槽,两条滑槽分别位于门把手两侧,滑槽的长度大于门把手的长度,两个滑槽内都设有一个能在滑槽内滑动的滑块,滑块与滑槽的外端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滑块、滑槽的外端部固定连接,两个滑块之间设置有栏杆,栏杆、两个滑块以及两滑块之间的车门主体构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所述门把手穿过所述环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栏杆通过螺栓与滑块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门把手设置导靠近车门外端,需要打开该车门时,需要转动身体,使用远离车门的那只手进行开门,而转身后就能很方便的观察导车辆后方情况,避免其他车辆闪避不及时撞到车门导致事故发生。为了避免部分人仍旧不转动身体直接使用靠近车门的手打开车门,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栏杆,该栏杆在初始位置使能对门把手进行拦截,无法直接打开车门,需要使用另外一只手将栏杆拨开,才能通过门把手打开车门,而同时使用两只手打开车门时,必须转动身体,这样就能便于使用者观察到车辆后方情况,避免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车门主体,2、车门内端,3、车门外端,4、门把手,5、滑槽,6、滑块,7、复位弹簧,8、栏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车门,包括车门主体1,车门主体1与车架铰接的一端为车门内端2,车门主体1的另外一端为车门外端3,车门主体1内侧设有用于开门的门把手4,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把手4靠近车门外端3,门把手4距离车门外端5cm。所述车门主体1上设有两条互相平行的滑槽5,两条滑槽5分别位于门把手4两侧,滑槽5的长度大于门把手4的长度,两个滑槽5内都设有一个能在滑槽5内滑动的滑块6,滑块6与滑槽5的外端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7,复位弹簧7两端分别与滑块6、滑槽5的外端部固定连接,两个滑块6之间设置有栏杆8,所述栏杆8通过螺栓安装在滑块6上,栏杆8、两个滑块6以及两滑块6之间的车门主体1构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所述门把手4穿过所述环形结构。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门把手4距离车门外端10cm。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门把手4距离车门外端15cm。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所述门把手4距离车门外端20cm。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所述门把手4距离车门外端25cm。
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承兴,未经万承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576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