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墙体暗装配电箱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60723.6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275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少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少杰 |
主分类号: | H02G3/12 | 分类号: | H02G3/12;H02B1/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墙体 装配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墙体暗装配电箱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配电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配电箱能合理的分配电能,方便对电路的开合操作,有较高的安全防护等级,能直观地显示电路的导通状态,便于管理,当发生电路故障时有利于检修。在当今建筑物装电过程中,户内电线走线方式一般为暗线走线方式,即将电线埋置于墙体之内,而在现有技术中,户内配电箱大多为外装式配电箱,即将配电箱直接通过螺母安装于墙上,这样一来,墙体之内的电线与外装式配电箱接线时,给电路安装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影响墙体美观。另一方面,现有户内配电箱的进线孔一般在出厂时已预设好,电路安装人员只需将电线通过进线孔插入即可,但是,电路安装人员需要使用到的进线孔是不完全确定的,有时需要较多进线孔,有时则需要较少进线孔,当使用较少进线孔时,室内灰尘、杂物很容易通过多余的进线孔进入配电箱内。再一方面,现有户内配电箱一般为单层门结构,使用者在打开电箱门之后容易碰触配电箱内金属导电元器件而产生触电危险。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施工质量的不断提升,交楼标准越来越高,业主对施工作业成品的保护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以前,开发商在开发房地产的过程中,配电箱一般安装于后砌墙体中。这样做所导致的结果是:在建造房屋时,直接将配电箱预埋于剪刀墙体中容易产生变形,配电箱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容易对配电箱内的金属导电元器件造成损坏,使其容易漏电,进而给使用者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安全可靠的新型墙体暗装配电箱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墙体暗装配电箱保护装置,包括方形的箱体,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方形的空腔,所述箱体的上端和下端均开口,所述箱体的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以及后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以及第四定位孔,还包括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第三定位柱以及第四定位柱,其中:
所述第一定位柱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定位孔并向箱体内的空腔延伸,所述第一定位柱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同时通过第一定位柱上位于箱体内外的两个紧固螺母与所述箱体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定位柱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定位孔并向箱体内的空腔延伸,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板,同时通过第二定位柱上位于箱体内外的两个紧固螺母与所述箱体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定位柱的一端贯穿第三定位孔并向箱体内的空腔延伸,所述第三定位柱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支撑板,同时通过第三定位柱上位于箱体内外的两个紧固螺母与所述箱体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定位柱的一端贯穿所述第四定位孔并向箱体内的空腔延伸,所述第四定位柱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支撑板,同时通过第四定位柱上位于箱体内外的两个紧固螺母与所述箱体侧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以及第四定位孔的内径与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第三定位柱以及第四定位柱的外径均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均位于所述箱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均位于所述箱体的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以及第四定位孔的数量均为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第三定位柱以及第四定位柱的数量均为2个,且第一定位柱和第三定位柱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定位柱和第四定位柱的长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定位柱垂直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柱垂直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三定位柱垂直设置;所述第四支撑板与所述第四定位柱垂直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少杰,未经张少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607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