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爆震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66999.5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09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牛东;梁开封;杜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11/08 | 分类号: | G01H11/08;G01M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 | 代理人: | 吴鹏,马江立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爆震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爆震传感器。
背景技术
爆震传感器是一种检测发动机的爆震状态的震动传感器,主要安装于发动机的缸体上,将发动机产生的爆震转换成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递给发动机控制单元。
爆震传感器一般包括载体、压电元件、位于压电元件两侧且与压电元件接触的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第一绝缘片、第二绝缘片、螺栓和配重块。所述螺栓固定到载体上依次将配重块、第一绝缘片、第一导电片、压电元件、第二导电片和第二绝缘片固定在螺栓和基座之间。
在现有技术中,载体的安装面为平面,发动机的安装面也为平面。在经过装配螺栓拧紧后,载体变形,导致传感器和发动机接触面积减少。所以在爆震传感器工作时,来自发动机的震动信号部分损失,增加发动机爆震现象漏检的风险,同时增加发动机爆震标定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探测灵敏度较高、且可减小漏检概率的爆震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爆震传感器,其包括载体以及设于载体上的压电元件,所述载体包括基座以及自基座沿轴向延伸的管状部,所述载体上设有沿轴向贯通载体的通孔,所述基座上设有安装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凹陷形成的圆锥形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的中心轴线与通孔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条线上,在对载体施加轴向力的情况下,安装面的圆锥形面发生变形以变成平面。
优选地,所述安装面的顶点与底点在轴向上的距离在0.01mm至 0.05mm之间。
优选地,所述爆震传感器还包括位于压电元件两侧且与压电元件接触的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第一绝缘片、第二绝缘片、螺栓和配重块,所述管状部上设有螺纹,所述螺栓与螺纹配合依次将配重块、第一绝缘片、第一导电片、压电元件、第二导电片和第二绝缘片固定在螺栓和基座之间。
优选地,所述管状部包括本体部以及自本体部向外凸伸形成的凸部,所述螺纹设在凸部上。
优选地,所述凸部的上方设有凹凸面。
优选地,所述爆震传感器还包括端子,所述端子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爆震传感器还包括塑胶体,所述塑胶体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将端子、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第一绝缘片、第二绝缘片、螺栓、配重块和载体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载体的端面较塑胶体向外突出。
优选地,所述基座的侧面上设有凹凸面。
优选地,所述载体还包括与安装面相对的端面,在端面上施加沿轴向的力,使安装面的锥形面变成平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安装面设为圆锥面,在对载体施加轴向力时,载体的圆锥面可变成平面,从而贴合在发动机上。通过该设置,可较好的探测到发动机的爆震信号。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实用新型原理的作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震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震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载体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载体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爆震传感器安装到内燃机上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爆震传感器100,其包括载体4以及设于载体4上的压电元件9。所述载体4包括基座41以及自基座 41沿轴向a延伸的管状部42。所述载体4上设有沿轴向a贯通载体4的通孔43。所述载体4为航空铝材料制成。通过将载体4设为航空铝材料,降低了爆震传感器100的重量,同时可以增加爆震传感器100探测信号的灵敏度。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载体4为2014-T6航空铝。
参见图1所示,爆震传感器100包括主体部2以及自主体部2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插接部1。插接部1用于与其它电连接器相连接,以将爆震传感器100探测到得信号传递出去。
参见图2至图4所示,所述爆震传感器100还包括位于压电元件9两侧且与压电元件9接触的第一导电片71和第二导电片72、第一绝缘片81、第二绝缘片82、螺栓5和配重块6。所述管状部42上设有螺纹,所述螺栓 5与螺纹配合依次将配重块6、第一绝缘片81、第一导电片71、压电元件 9、第二导电片72和第二绝缘片82固定在螺栓5和基座41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66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