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流强化生物除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71167.2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7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龙;李军;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迪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2;C02F3/12;C02F3/30;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流 强化 生物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流强化生物除磷系统。
背景技术
除磷是污水处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除了包括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两大类方法以外,还有新兴的微藻除磷。除磷面临两个课题,一方面,需将TP从水体中去除,防止富营养化;另一方面,磷属不可再生资源,自然界磷矿储量已到警戒线,面临枯竭,需要将污水去除的磷回收再利用,实现磷的健康循环。
生物除磷主要利用聚磷菌PAOs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好氧状态下过度吸磷,通过剩余污泥排放,实现磷从水体中去除。生物除磷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消耗碳源,一般要求C/P大于20;一方面,好氧条件下需曝气,额外消耗大量能耗;同时,一般生物除磷效率在60-70%,出水TP一般在0.5-1.0以上,难以进一步提高效果;污泥含磷率在3-4%,含磷率偏低难以作为肥效利用。但相比化学除磷,生物除磷较为经济,仍是主流除磷手段。
化学除磷主要利用混凝剂与磷酸盐反应,生成沉淀,从水体中去除。优点是占地省、能耗低,并且出水可实现TP<0.1mg/L,能够对磷较为彻底去除;缺点是药耗较高,且产生的污泥难以进行再利用,对磷酸盐效果好,对有机磷效果较差。
污水厂往往采用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相结合的方式,以期望充分利用生物除磷功能,降低处理费用,结合化学除磷,保障处理效果,但未能在效果及经济代价上取得令人满意的平衡。
近年来,出现关于微藻除磷的相关研究,微藻以生物同化为主,将磷吸收,实现磷从水体的去除,吸收的磷用于自身生长,但藻不易泥水分离,难以工程化应用。
鉴于目前除磷面临的问题,急需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磷源可再回收利用的新型除磷工艺,以解决污水处理面临的除磷困境。在研究中发现,可将微藻除磷用于强化生物除磷,实现效果加成。一方面,解决微藻不易泥水分离的问题;另一方面,微藻光合作用产气,可作为生物除磷好氧时的氧源,降低或不用曝气,利用光能实现电子供给;同时,除磷所需的碳源可由微藻光合作用提供,节约有机碳源,最终可实现TP的深度去除。
本实用新型针对污水中磷素去除,采用微藻强化生物除磷,旨在解决以往除磷工艺在效果与运行费用不能兼顾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除磷工艺在效果与运行费用不能兼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连续流强化生物除磷系统。
一种连续流强化生物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由避光搅拌区、光照好氧I区、光照好氧II区、避光沉淀区组成的生物反应系统,避光搅拌区与光照好氧I区用隔墙分隔,在隔墙的上部设置过水堰,在避光搅拌区设置搅拌器,光照好氧I区、光照好氧II区设置混合系统,光照好氧I区、光照好氧II区设置光照系统,避光沉淀区底部通过污泥回流管道与避光搅拌区连通,污泥回流管道上设置污泥回流泵,避光沉淀区底部还连接有剩余污泥排出管道,在剩余污泥排出管道上设置有剩余污泥输送泵。
优选的,(光照好氧I区池容+光照好氧II区池容)/避光搅拌区池容为2-4,光照好氧I区池容/光照好氧II区池容为1-1.5。
优选的,避光搅拌区和避光沉淀区避光运行;避光搅拌区避光,主要防止微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影响厌氧环境;避光沉淀区避光,主要防止微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影响沉淀效果;避光可采用加盖或覆膜等方式。
优选的,混合系统采用底部曝气,或搅拌推流器,或底部曝气和推流搅拌器组合使用,防止污泥沉降,同时向水体充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来选择合适混合方式。
优选的,搅拌推流器选用搅拌器或推流器。
优选的,光照系统同时采用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自然光源可采用太阳光,人工光源可采用钨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来选择合适的光源。
优选的,系统为连续流,污水顺序经过避光搅拌区、光照好氧I区、光照好氧II区、避光沉淀区后出水。光照好氧I区和光照好氧II区可以直接连通,也可以用隔墙分隔。
采用上述连续流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接种污泥,接种具有生物除磷功能污水厂生化池活性污泥,污泥接种后,厌氧区污泥浓度在4-5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迪,未经吴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711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反应器曝气装置
- 下一篇:一种3D打印砂芯的吊抓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