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强度耐磨蜗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99821.0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58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辉;贾艇峰;翁贤科;陈颖浩;王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天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5/22 | 分类号: | F16H55/22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41 | 代理人: | 薛辉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耐磨 蜗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高强度耐磨蜗轮。
背景技术
蜗轮蜗杆机构常用来传递两交错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蜗轮与蜗杆在其中间平面内相当于齿轮与齿条,蜗杆又与螺杆形状相似。蜗轮及蜗杆机构常被用于两轴交错、传动比大、传动功率不大或间歇工作的场合。传统的蜗轮通常采用圆盘结构,后由于部分蜗轮轴需要的工作角度较小,为了节约成本,发明了高强度耐磨蜗轮,但现有市场上的高强度耐磨蜗轮其结构简单,而蜗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蜗轮、蜗杆之间的频繁的啮合传动使得齿面容易磨损,啮合齿之间将会产生间隙,导致传动的效果变差,如果更换整个蜗轮,其成本较高。另外,在蜗轮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装置中还设有其他结构,有时候蜗轮与其他零件之间会产生碰撞冲突,为了避免碰撞,就要保持蜗轮与其他零件之间的距离,而这样设计将导致装置的必要体积变大,不仅占用空间,也进一步增大了成本,如何设计一种能缩减蜗轮与其他零件之间的距离其不影响蜗轮的性能又成了新的改进突破口。除此之外,现有的蜗轮还可以与拨杆进行配合,那么拨动拨杆的拨动杆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拨动杆设计不够简单,且容易产生断裂。
综上,现有的蜗轮结构不尽合理。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可更换不同齿轮、具有躲避缺口且可有效拨动拨杆的可节约成本的高强度耐磨蜗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高强度耐磨蜗轮,具有齿盘架,所述齿盘架为扇形结构且其端部沿轴向设置有连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盘架设置为分体式结构,所述齿盘架包括扇形的连接体以及弧形齿条体,所述弧形齿条体的外端面设置有纵向齿纹,所述连接体及所述弧形齿条体的接触面互相配合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体端面设有可拆卸的凸台,所述凸台上设有拨动杆,所述弧形齿条体一侧齿高小于另一侧齿高,并于所述弧形齿条体端部形成平齐的缺口。
所述连接体两侧端面均设置所述凸台,且所述拨动杆设置为圆柱销。
所述连接体及所述弧形齿条体的接触面设置为互相配合的“L”型阶梯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分体式的齿盘架,当蜗轮在长期使用中齿纹磨损影响作用效果时,可局部更换弧形齿条体,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更换不同参数的弧形齿条体以适应不同的传动需要,有较好的灵活性;拨动杆的设置,使得高强度耐磨蜗轮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拨动其侧的拨块;而弧形齿条体上缺口的设置,可以实现在传动过程中有效避开其他零件以缩减整个装置的体积大小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高强度耐磨蜗轮,该高强度耐磨蜗轮采用低碳合金结构钢,以实现高强度耐磨的技术效果。具有齿盘架1,所述齿盘架1为扇形结构且其端部沿轴向设置有连接孔101,连接孔101用于将高强度耐磨蜗轮连接到转轴上,所述齿盘架1设置为分体式结构,所述齿盘架1包括扇形的连接体11以及弧形齿条体12,所述连接体11及所述弧形齿条体12的接触面设置为互相配合的“L”型阶梯状。除了这种设计,也可将连接体11的接触面的截面设置为凸字形,将弧形齿条体12的接触面的截面设置为凹字形,使得两者紧密配合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弧形齿条体12的外端面设置有纵向齿纹,分体式结构的设计使得当齿纹在长久使用中磨损严重时,可对弧形齿条体12进行更换,节省了成本。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传动需要配置不同参数的弧形齿条体12,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所述连接体11及所述弧形齿条体12的接触面互相配合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体11端面设有可拆卸的凸台2,所述凸台2上设有拨动杆21,拨动杆21用于拨动相应的拨块,所述连接体11两侧端面均设置所述凸台2,且所述拨动杆21设置为圆柱销,通过该结构可以同时传动两侧的拨块。所述弧形齿条体12一侧齿高小于另一侧齿高,并于所述弧形齿条体12端部形成平齐的缺口121,该缺口121用于避开其余可能会相碰撞零件,并使得零件与蜗轮之间更加紧凑,缩减整个装置所占的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天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天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998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