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单谐振腔的束团长度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20182.1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15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罗箐;王岍;孙葆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7/02 | 分类号: | G01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付久春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谐振腔 团长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线加速器束流测量与诊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矩形双模谐振腔式束团长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直线加速器束团长度的测量方法很多,其中,对于高品质束流源来说,基于谐振腔的束团长度测量方法实现相对方便,适用范围较广,且能够提供较大幅度和较高信噪比的信号,是较有潜力的束团长度测量手段。当束流经过谐振腔时,将在谐振腔内部激励起本征模式。其中某一个模式的功率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I为谐波电流流强,R为该模式的分路阻抗,I0为基波流强,ω是该模式的工作频率,στ为束团长度。P和R均由实测得到。
由于式中存在基波流强I0和束团长度στ两个未知量,故而目前的谐振腔式束团长度测量系统至少要由两个不同工作频率ω的谐振腔组成,联立两腔输出功率的方程才能求解出束团长度。但是,两个谐振腔占用较大空间,使得测量系统的复杂程度很高,同时两腔的电磁场之间互相耦合干扰,降低了系统信噪比。
本实用新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5751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137517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原理和关键技术研究” 2016YFA0401900和“XFEL关键技术研究”课题2016YFA04019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WK2310000046支持下开展了相应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单谐振腔的束团长度测量装置,其紧凑简单且信噪比高,克服现有的束团长度测量装置中两个谐振腔占用较大空间,系统复杂程度高,以及两腔信号互相耦合干扰导致信噪比下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于单谐振腔的束团长度测量装置,包括:
矩形双模谐振腔,设在束流管道上,该矩形双模谐振腔的腔体内与束流管道连通,能同时产生TMn10模式和TM1n0模式的谐振信号,其中n为奇数;
两个同轴探针,插设在所述矩形双模谐振腔上,能将该矩形双模谐振腔内不同频率的电磁场信号互不干扰地耦合输出;
调节式金属微扰体,插设在所述矩形双模谐振腔上,能微调该矩形双模谐振腔的谐振频率。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单谐振腔的束团长度测量装置,其有益效果为:
通过在采用一个矩形双模谐振腔,并在其上分别设置两个同轴探针和调节式金属微扰体,使得一个矩形双模谐振腔能产生两种谐振模式,并无干扰的分别输出两种谐振模式的信号,实现了直接测量同一谐振腔的多个特征模式即可得到束团长度和束流流强,减少了所需谐振腔的数量,实现了束流诊断设备的小型化,节省了系统成本。通过两个探针不同安放位置使同一个谐振腔内两种谐振模式的信号互不干扰地耦合输出,解决了传统方法中两个谐振腔之间信号互相干扰的问题,提高了系统信噪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针对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束团长度测量系统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依照矩形双模谐振腔形状建立的直角坐标系;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单谐振腔束团长度测量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测量装置的正视图、图3c是本实用新型测量的后视图、图3d是本实用新型测量的俯视图、图3e是图3b中测量装置的A-A断面图、图3f是本实用新型测量装置的左视图、图3g是图3b中测量装置的B-B断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同轴探针在矩形双模谐振腔上的安放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仿真软件得到的矩形双模谐振腔内TM310的电场强度分布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矩形双模谐振腔内TM310的电场强度沿x方向分布曲线、图6b是矩形双模谐振腔内TM310的电场强度沿y方向分布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201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度检测台
- 下一篇:一种工业机器人测量末端靶球快速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