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种能源混合充电的充电桩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22197.1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56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庄惠敏;张江林;邓昌建;蒋涛;代沁川;袁银;常继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新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H02J7/35;F03D9/11;F23G5/46;G07F1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众恒智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39 | 代理人: | 刘华平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种 能源 混合 充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充电领域,尤其涉及多种能源混合充电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出行代步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以燃油为动力的汽车已经相当普及,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让“节能减排”已成为一种趋势,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电动汽车相较于以燃油为动力的汽车存在的问题是电动汽车的充电站或者充电桩普及范围没有加油站广,在市区或者郊县人流量相对密集的地方,电网分布密集,电动汽车可以通过市电进行充电,在高速公路上或者偏远的村庄,电网没有全方位覆盖,如果分布的充电桩再采用市电供电,带来的安装成本将提高很多,在这种环境中的充电桩如果利用太阳能或者风能来提供电能,将节约很大成本。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各种生活垃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一个问题,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等,焚烧既污染了空气,同时也使温度变高,一般垃圾焚烧点都选择在相对偏僻的地方,如果能够将产生的热能利用起来,既能合理的二次利用,也能让环境变的更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种能源混合充电的充电桩,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垃圾焚烧热量没能利用而且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充电桩付费方式单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多种能源混合充电的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体,设置在充电桩主体一侧的风电装置,设置在充电桩主体一侧的太阳能板,设置在充电桩主体内部用于连接风电装置与太阳能板的风光互补控制器,设置在垃圾焚烧基地用于收集热气的管道,设置在管道另一端的汽轮发电机,设置在充电桩主体内部用于连接风光互补控制器与汽轮发电机的蓄电池,设置在充电桩主体内部连接在蓄电池上的电量开关,设置在充电桩主体内部的STM32单片机,设置在充电桩主体内部并连接在STM32单片机上的无线模块,设置在充电桩主体表面上部成开口状的电缆箱,安装在电缆箱内并连接电量开关一端的充电电缆,设置在充电桩主体表面中部用于显示支付宝、微信及刷卡三种支付方式的触摸式液晶显示器,设置在触摸式液晶显示器一旁的POS机固定箱,设置在POS机固定箱里的移动 POS机,设置在POS机固定箱一旁的启动键,设置在触摸式液晶显示器所在面顶端的遮雨罩,以及开设在充电桩主体背面用于检测和维修的可拆卸后盖。
其中,蓄电池为STM32单片机、无线模块及移动POS机提供电能;触摸式液晶显示器、移动POS机及启动键均连接在STM32单片机上。
具体地,所述充电桩主体为长方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太阳能,风能以及热能共同作用充电,不受天气的影响,而且太阳能与风能都是可再生资源,减少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同时也对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进行有效的转换利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可以使用扫描支付宝或者微信的二维码付费,也可使用移动POS机刷卡付费,与现在大众的消费理念吻合,且本产品适合安装在人流量相对较少的道路边。
(3)本实用新型的顶部的遮雨罩在一定情况下起到遮风挡雨的效果,使得触摸式液晶显示器的使用寿命更长。
(4)本实用新型的后盖可拆卸,方便检查和维修内部电路。
(5)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器在充电桩在没有被使用时屏幕处于关闭状态,避免了电量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框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充电桩主体,2-风电装置,3-太阳能板,4-风光互补控制器,5-管道,6- 汽轮发电机,7-蓄电池,8-电量开关,9-STM32单片机,10-无线模块,11-电缆箱,12-充电电缆,13-触摸式液晶显示器,14-POS机固定箱,15-移动POS机, 16-启动键,17-遮雨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新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新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221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