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使用者可设定烹调温度的电磁加热式电子锅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48129.2 | 申请日: | 201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617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萧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兴行销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邵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传感器 操作面板 电磁加热线圈 控制装置 内锅 电子锅 电磁加热 锅体 烹调 体内 本实用新型 锅体顶部 自行调整 电连接 感测 加热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使用者可设定烹调温度的电磁加热式电子锅,其包括一锅体、一操作面板、一温度传感器、一电磁加热线圈、一内锅及一控制装置;该操作面板设置在该锅体顶部前侧,该温度传感器设在该锅体内,该内锅设置在该锅体内并位于该温度传感器上,该电磁加热线圈、该控制装置设在该锅体底部,该控制装置电连接该操作面板、该温度传感器及该电磁加热线圈;使用者通过该操作面板调整锅内温度,该控制装置控制该电磁加热线圈加热该内锅温度,并由该温度传感器感测该内锅温度并通过该操作面板显示给使用者得知,通过使用者可自行调整该电子锅的温度,以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锅,特别涉及一种使用者可设定烹调温度的电磁加热式电子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电子锅供煮饭使用,该电子锅的加热方式是通过内部的一加热盘发热,使锅内食材受热而煮熟。该电子锅为了能烹煮不同种类的料理,如白米饭、五谷饭、糙米饭、汤或粥等,该电子锅的一操作面板上提供多种料理模式让使用者依需求选择,该电子锅即会根据使用者的选择,调整加热盘的温度,以烹煮锅内食材。
随着食安意识抬头,对于不同食材有不同的烹煮温度,为了能煮熟食材使用者开始注意烹煮温度。然而,该电子锅仅能根据制造商所设定的加热温度或模式对食材进行加热烹煮,但各种食材的熟成温度各有不同,若太熟或未达熟成温度皆造成食材失去原有风味或无法食用,例如烹煮某种食材需要摄氏74度的温度才能煮熟,当使用者选择该电子锅制造商所设定的料理模式来烹煮时,该电子锅提供的加热温度的范围可能为摄氏65~70度或80~85度,当烹煮的温度落在65~70度时可能造成食材无法确实煮熟,而烹煮温度在80~85度会造成食材过熟。此外,由于该电子锅无法让使用者自行调整加热温度,当该电子锅提供的料理模式的加热温度的范围无法适用需要烹煮的食材,或者不同风味的料理,使用者就无法使用该电子锅来进行烹煮。
所以,现有技术的电子锅在使用上不仅无法保证确实煮熟食材,也无法让该电子锅依据食材或料理方式来调整适合的烹煮温度。因此现有技术的电子锅存在有加热温度无法调整而使用不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者可设定烹调温度的电磁加热式电子锅,通过使用者可直接设定加热温度,以有效煮熟食材或者烹煮不同食物,借此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者可设定烹调温度的电磁加热式电子锅,其包括:
一锅体,具有一容置空间,该锅体顶部后侧枢设一上盖,该上盖能向上掀起而露出该容置空间;
一内锅,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内锅设置在该锅体内;
一温度传感器,设在该锅体的容置空间内,并输出代表该内锅的温度的一温度感测信号;
一供使用者设定及操作该电子锅的操作面板,设在该锅体顶部的上侧或前侧,该操作面板上能显示及设定烹煮温度,也能显示烹煮过程中锅内实际料理食材的温度;
一供发热改变该内锅的温度的电磁加热线圈,设在该锅体底部;
一控制装置,设在该锅体底部,该控制装置与该温度传感器、该操作面板及该电磁加热线圈电连接,该控制装置根据该操作面板传来的一调整温度信号,输出一电源信号控制该电磁加热线圈加热该内锅,该控制装置接收该温度传感器输出的该温度感测信号,并传送到该操作面板显示。
较佳地,该电磁加热线圈包括一第一加热线圈部及一第二加热线圈部。
较佳地,该第一加热线圈部及该第二加热线圈部是由同一条加热线环绕形成,该第二加热线圈部环绕在该第一加热线圈部的外侧。
较佳地,该锅体的底部上设有间隔排列的用以夹持固定该第二加热线圈部的多个线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兴行销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兴行销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481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