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65037.5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96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孙俊威;黄启龙;戴维葆;陈国庆;刘铭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D53/90 | 分类号: | 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聂占涛 |
地址: | 21003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scr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厂SCR脱硝系统的喷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氮氧化物排放量不断增长。据统计,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巳经由2005年的1910万吨上升至2008年的2000万吨,排放量位列世界首位;2011年我国氮氧化物棑放总量继续上升至240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远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在我国电力行业是氮氧化物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按照目前的排放控制水平,到2020年火电厂的氮氧化物量将达1234万吨。由此可见,火电厂氮氧化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严重,实现火电厂氮氧化物减排是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关键。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的逐年提高,火电机组排放烟气中的NOx已纳入严格监管,进行高效的、可靠的、经济的烟气脱硝已刻不容缓。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的烟气脱硝技术因具有很高的脱硝率(可达90%以上)、技术可靠、结构简单且氨气逃逸率小等优点,已成为燃煤电站锅炉控制NOx排放的主要选择。SCR脱硝方法拥有众多优点,但实际运行过程中,SCR脱硝系统还存在诸多缺陷和技术问题,例如SCR脱硝系统实际运行中由于喷氨不均造成下游空预器堵塞、冷端低温腐蚀及电除尘极板粘灰等问题,严重影响机组的稳定运行和带负荷能力,甚至造成非计划停机等严重后果。
国电集团95%以上的燃煤机组喷氨系统采用的是涡流式静态混合喷射技术,该技术是利用涡流板产生驻涡,使氨气在驻涡区自由扩散后与烟气混合,保证氨气与烟气充分混合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烟气中的NOx催化还原成N2和H2O。该技术结构简单可靠,喷氨管不容易堵塞,但对脱硝系统进行喷氨优化调整过程发现,大部分涡流板式脱硝系统出口沿烟道深度方向NOx浓度偏差较大,而涡流板喷氨系统只能对烟道的宽度方向进行喷氨量的调整,对烟道深度方向NOx浓度分布偏差大的问题无法调整,导致脱硝出口NOx分布均匀性较差,氨逃逸率较高,是导致喷氨优化后空预器堵塞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的重要原因。通过进一步分析脱硝系统出口烟道深度方向NOx偏差较大的问题得知,由于涡流式静态混合喷氨系统中的涡流混合器是固定式的,一旦安装就位就无法调整,且背流面处于涡流静压区,表面积灰严重,驻涡区域后移,严重影响氨气的自由扩散和混合效果,导致催化剂入口截面上氨气浓度分布的均匀性远偏离设计值,使氨逃逸量增加。
总结现有涡流喷氨装置存在的问题,如下:
1、由于涡流板的背面存在涡流区,此区域积灰严重,长时间运行后积灰严重板结成大块,机组运行期间无法清除。
2、由于涡流板的积灰问题,影响氨气的扩散和混合效果,导致脱硝出口NOx浓度沿烟道深度方向严重不均,大部分区域NOx浓度分布呈现靠锅炉侧NOx浓度高,靠除尘器侧NOx浓度低的特点。而导致烟道深度方向NOx浓度低的区域NH3逃逸量较大,导致空预器冷端堵塞严重,甚至严重影响机组带负荷能力,使机组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3、涡流板固定在烟道内支座上,布置角度固定,不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角度。
4、当稀释风采用一次风时,由于灰尘和氨混合结晶,容易堵塞喷氨阀堵,导致脱硝出口沿烟道宽度方向NOx分布不均,且运行过程无法处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较小烟道深度方向NOx浓度偏差的喷氨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装置,包括摆动控制机构、支撑梁、涡流混合器和喷氨管、氨气和空气混合气母管;氨气和空气混合气母管通过喷氨管伸入烟道内;支撑梁固定在烟道内;涡流混合器的正面可转动地设于支撑梁上,背流面位于喷氨管的管口正下方;涡流混合器的一端与摆动控制机构的一端相连,摆动控制机构的另一端伸出烟道外。
涡流混合器的正面中心位置处设有支撑吊耳,边缘处设有摆动吊耳;支撑吊耳与立柱转动相连,并通过立柱与支撑梁相连;摆动控制机构包括连杆机构和手轮;摆动吊耳通过连杆机构与手轮相连;手轮设于烟道外侧。
连杆机构包括三段铰接的Z字形连杆和支柱;Z字形连杆的中间端与支柱转动相连;Z字形连杆一端与摆动吊耳铰链,另一端与手轮杆铰链,手轮杆一端伸出烟道与手轮固定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未经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650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