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打孔接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67790.8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135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司世飞;曾桂萍;赵晨心;任静;宋丽莎;李继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26 | 分类号: | C12M1/2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刘楠,李余江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打孔 接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打孔接种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微生物实验中:打菌饼、平板打孔、接菌饼是常常会有的实验操作,目前大多数的的实验室都是用普通的打孔器和接种针来进行打菌饼、打孔和接菌饼,这样的操作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打菌饼时,菌饼容易粘帖在打孔器中无法将其倒出;(2)经常把菌饼上的菌体破环;(3)打孔器和接种针分别独立使用会增加污染率;(4)实验操作不便、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打孔接种装置,以解决解决上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一种新型打孔接种装置,该装置由上部的接种针、中部的组合棒和底部的打孔环组成;组合棒顶端中心处设有一个用于连接接种针的针口,组合棒底部设有用于连接打孔环的卡槽,组合棒中部设有由耐高温塑料制成的手把;所述打孔环由长条薄片结构的环柄和圆环筒状结构的环座两部分构成,环柄设于环座的一侧,环柄向上延伸并连接组合棒的卡槽。
其中,接种针和组合棒是由不锈钢棒制成的结构,打孔环是由不锈钢片制成的结构。
进一步的,接种针长度为40mm,直径0.8mm,顶端设有尖头。组合棒长度为120mm,直径为3mm。针口深5mm,直径为0.75mm。卡槽深10mm。环柄长15mm,环座高3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集接种针与打孔环为一体,不但避免了在试验当中破坏菌体、菌体污染、菌饼粘帖在打孔器中等问题,还使得实验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打孔接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打孔接种装置中组件组合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打孔接种装置中组件打孔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明:1-接种针,2-组合棒,3-打孔环,4-针口,5-手把,6-卡槽,7-环柄,8-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打孔接种装置的结构包括接种针1、组合棒2和打孔环3。参见图2,组合棒2由针口4、手把5、卡槽6组成;组合棒2在整个装置中具有连接作用,手把5具有隔热作用。参见图3,打孔环3由环柄7和环座8组成;此组件用于打孔和打菌饼。上述组件中,手把5采用耐高温、低价格、易清洗的PE(聚乙烯)材料制作;其余组件均采用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的不锈钢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
接种针1是由一根细小的不锈钢棒磨制而成,长度40mm,直径0.8mm,一端稍尖;组合棒2由一根长120mm,直径3mm的不锈钢棒改造而成,其一端中心处有一个深5mm,直径0.75mm的针口4,用于连接接种针1,另一端有一个深10mm的卡槽6,用于连接打孔环3,棒体中间位置有一个由耐高温塑料制成的手把5;打孔环3由不锈钢片加工而成,由环柄7和环座8两部分构成,环柄7长15mm,环座8高3mm。打孔环3的环座8直径有5mm、6mm、8mm、9mm等不同规格。
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实验操作时,如只需打孔和打菌饼时,可在组合棒2上连接打孔环3即可,如只需接菌饼时,可只在组合棒2上连接接种针1即可,如要同时打菌饼、打孔、接菌饼时,则需将两者都连接在组合棒2上。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677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