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69836.X | 申请日: | 2017-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76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唐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海涛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1C7/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20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海绵 城市 理念 透水 路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涉及海绵城市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道路、公路的结构自下而上主要为路基、路面基层、面层。雨水落在公路上会形成积水,危及交通安全也影响公路使用寿命,所以需要公路能排水,但通常提高了道路建设及运营成本,增加了城市水排放的压力,另外也不适应补充地下水的环保要求,宝贵的雨水资源流经硬化后的道路结构、排水管道带出城区,极大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增强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同时还将最大限度地促进自然水文循环,提升用水效率。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本文通过设计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结构,从下至上设置路基、基层和面层,路基和基层之间从下至上分别铺设隔离层和垫层,提高了透水路面结构储水功能,路表水可以渗入路基,结合工程实体的应用效果,得出了解决城市“热岛效应”“有效补充地下水”,最大限度的提高透水路面在海绵城市中“海绵体”功能,减少了城市内涝发生,促进了城市生态水循环,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结构。地表水可以渗入行车道来补充地下水,削减进入市政管网的雨水量,在源头上对雨水进行处理,降低城市开发对自然水文循环系统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为上面层(1)、下面层(2)、上基层(3)、下基层(4)、垫层(5)、路基(6),上面层(1)和下面层(2)分别采用最大粒径不同的多孔沥青混合料,上基层(3)采用大孔隙沥青稳定碎石,下基层(4)采用级配碎石,上面层(1)为大孔隙开级配排水式沥青磨耗层或由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铺装而成的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层,路基(6)为砂土基,地基土质主要以粉质黏土、粉土为主,下面层为多孔沥青混凝土层,面层的厚度为15~20cm,基层的厚度为45~55cm。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结构,路基的渗透系数应不小于10~3 mm/s。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结构,路面结构的下面层的多孔沥青混合料最大粒径大于上面层的多孔沥青混合料最大粒径,面层最大粒径为13~20mm,上基层大孔隙沥青稳定碎石的最大粒径不超过35mm, 碎石基层的最大粒径不超过60mm。下面层多孔沥青混合料孔隙率不小于上面层多孔沥青混合料孔隙率,行车道上基层采用的大孔隙沥青稳定碎石的孔隙率不小于下面层多孔沥青混合料孔隙率,上基层采用的大孔隙沥青稳定碎石的孔隙率应大于20%,级配碎石下基层的孔隙率不小于8%。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结构,路面结构的基层和面层的厚度根据交通荷载确定,面层的厚度为15~20cm,基层的厚度为45~55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其技术特征密切相关,路面的碎石基层通过透水水泥混凝土相连,形成了巨大的路面下储水空间,实现了削减地表径流、减轻市政管网排水压力的效果,即行车道的多孔沥青混凝土面层以及行车道、人行道的碎石基层的联通孔隙转化为储水空间,储存暂时未渗入路基的水。
本发明方案采用行车道和人行道同时设有碎石储水基层,最大限度的提高透水路面在海绵城市中“海绵体”功能,减少了城市内涝发生,促进了城市生态水循环。与城市市政管网改造相比,大大节约了工程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多孔沥青混合料上面层,2~多孔沥青混合料下面层,3~沥青稳定碎石基层,4~级配碎石基层,5~透水垫层,6 ~路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列。
如图1所示的是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结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结构,从下至上设置路基、基层和面层,路基和基层之间从下至上分别铺设反滤隔离层和透水垫层,上基层采用大孔隙沥青稳定碎石,下基层采用级配碎石,上面层和下面层分别采用最大粒径不同的多孔沥青混合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海涛,未经唐海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698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