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缸盖总成渗漏油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74157.1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74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霍东波;张治国;李振华;黄昌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1101 | 代理人: | 胡野 |
地址: | 11004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缸盖 总成 渗漏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内燃机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缸盖总成渗漏油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制造、内燃机等机械行业中,缸盖总成是内燃机的关键构成部件,缸盖安装在缸体的上面,从上部密封气缸并构成燃烧室。它经常与高温高压燃气相接触,因此承受很大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水冷发动机的气缸盖内部制有冷却水套,缸盖下端面的冷却水孔与缸体的冷却水孔相通。利用循环水来冷却燃烧室等高温部分。
由于缸盖总成结构复杂,所以缸盖故障件的原因排查往往需要繁琐的尺寸检测与检测设备支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机型通用的新型缸盖总成渗漏油检测装置,简化故障排查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缸盖总成渗漏油检测装置,包括开有“凸”形导槽的底座和与底座螺接的发动机侧固定座、电机固定座和变速箱侧固定座,在发动机侧固定座上螺接有发动机侧支撑臂,在电机固定座上螺接有电机,在变速箱侧固定座上螺接有变速箱侧支撑臂;发动机侧支撑臂通过发动机侧固定吊耳与发动机连接,变速箱侧支撑臂通过变速箱侧固定盘与变速箱固定连接;电机上设有驱动轮,驱动轮与发动机的曲轴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
所述各固定座均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外部设有与导槽相配合的耳部,在耳部上设有与导槽位置相对应的螺栓孔,在固定座上部开有两个长条形槽;
所述支撑臂下方设有支座,支座上开有与长条形槽相对应的螺栓孔,在发动机侧支撑臂上设有竖直的调节槽,在变速箱侧支撑臂上端设有与变速箱侧固定盘相对应的螺栓孔;
所述发动机侧固定吊耳为“L”型,设有若干螺栓孔,分别与发动机和发动机侧支撑臂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变速箱侧固定盘上设有若干螺栓孔,分别与变速箱侧支撑臂和变速箱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通过台架化的工作模式可以简化故障排查过程,提高工作效率;本方案提供一种新型缸盖总成油路密可靠性的检测手段,采用电机与曲轴皮带轮通过皮带传动的驱动方式连接,通过皮带传动,直接驱动中缸机的供油系统进行机构倒拖运行。在机构倒拖过程中,直接通过目测缸盖总成气道内的渗漏油情况,来判断发生渗漏油的位置。相比以往故障件逐一关键尺寸检测的方式,这种倒拖驱动机构简单高效,极大的提高了返厂故障机的故障甄别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还具有结构简单、调节方便、适用性广和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实用新型下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底座示意图;
图 4为本实用新型变速箱侧固定盘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为底座,101为导槽、2为发动机侧固定座、3为电机固定座、4为变速箱侧固定座、5为曲轴皮带轮、6为发动机侧支撑臂、7为电机、701为驱动轮、702为皮带、8为变速箱侧支撑臂9为发动机侧固定吊耳、10为变速箱侧固定盘、11为长条形槽、12为耳部、13为螺栓孔、14为调节槽、15为支座、16为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一种新型缸盖总成渗漏油检测装置,包括开有“凸”形导槽101的底座1和与底座螺接的发动机侧固定座2、电机固定座3和变速箱侧固定座4,在发动机侧固定座上螺接有发动机侧支撑臂6,在电机固定座上螺接有电机7,在变速箱侧固定座上螺接有变速箱侧支撑臂8;发动机侧支撑臂通过发动机侧固定吊耳9与发动机连接,变速箱侧支撑臂通过变速箱侧固定盘10与变速箱固定连接;电机上设有驱动轮701,驱动轮与发动机的曲轴皮带轮5通过皮带702连接;
所述各固定座均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外部设有与导槽相配合的耳部12,在耳部上设有与导槽位置相对应的螺栓孔13,在固定座上部开有两个长条形槽11;
所述支撑臂下方设有支座15,支座上开有与长条形槽相对应的螺栓孔16,在发动机侧支撑臂上设有竖直的调节槽14,在变速箱侧支撑臂上端设有与变速箱侧固定盘相对应的螺栓孔;
所述发动机侧固定吊耳为“L”型,设有若干螺栓孔,分别与发动机和发动机侧支撑臂配合。
优选的:所述变速箱侧固定盘上设有若干螺栓孔,分别与变速箱侧支撑臂和变速箱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未经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741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