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上救生筏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88125.7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25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9/04 | 分类号: | B63C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5 | 代理人: | 倪钜芳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上 救生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生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海上救生筏。
背景技术
现有的海上救生筏多为独立的救生个体,相互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投放后会随海浪漂浮分散,给后期救援带来不便,例如发生海难时,尤其当遭遇暴风雨天气时,遇难者极可能被海浪冲散,对救援行动来说最难的恐怕就是在汪洋大海中寻找如针尖般大小的人。
如果能将多个救生筏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筏群,其中有承载专业指挥人员的主筏这将大大增加被救者的数量并很大程度上提高救援行动的成功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于提高救援成功率的海上救生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上救生筏,包括:
主筏体,呈圆桶状,外圆周上均布多个集绳架;
副筏体,呈圆桶状且整体尺寸小于主筏体,在副筏体外圆周上均多个吊环座;以及
主副阀连接装置,设在所述集绳架上,其包括连接绳、弧形救援绳和吊钩,多个所述弧形救援绳沿连接绳长度方向均布,两个所述吊钩固定在连接绳两端,一个所述吊钩与集绳架连接,另一个所述吊钩可与吊环座连接并促使副筏体围绕在主筏体外侧;
进一步,所述集绳架包括支撑板和垂直地固定在支撑板中部的集绳轴,所述支撑板固定设在主筏体上,在支撑板上、集绳轴一侧设有挂钩,所述集绳轴端部设有集绳吊环;
进一步,所述吊环座包括固定板和设在固定板上的连接吊环;
进一步,所述主筏体和副筏体的外圆周上均设有绳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主副阀连接装置将多个副筏体连接在主筏体四周,可形成一个筏群,能够避免分散的救生筏被海面极端天气吹散,利于降低救援难度,提高救援行动的成功率;当主筏体与副筏体连接后,可利用主副阀连接装置上的连接绳和弧形救援绳对海面上其他分散的副筏体进行拦截,而弧形救援绳利于打捞落水人员,落水人员通过弧形救援绳可转移至副筏体或主筏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际应用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主筏体;2-集绳架;3-副筏体;4-吊环座;5-主副阀连接装置;6-连接绳;7-弧形救援绳;8-吊钩;9-支撑板;10-集绳轴;11-挂钩;12-集绳吊环;13-固定板;14-连接吊环;15-绳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海上救生筏,包括:主筏体1、副筏体3和主副阀连接装置5;
其中,主筏体1,呈圆桶状,外圆周上均布多个集绳架2;在主筏体1的外圆周上还设有绳梯15,以便于落水人员的攀爬和施救,主筏体1气胀式救生筏;集绳架2用于承载和固定主副阀连接装置5;
副筏体3,呈圆桶状且整体尺寸小于主筏体1,在副筏体3外圆周上均多个吊环座4;副筏体3同样为气胀式救生筏;副筏体3的外圆周上还设有绳梯15,以便于落水人员的攀爬和施救,吊环座4包括固定板13和设在固定板13上的连接吊环14,固定板13与副筏体3固定连接;
主副阀连接装置5,设在所述集绳架2上,其包括连接绳6、弧形救援绳7和吊钩8,多个所述弧形救援绳7沿连接绳6长度方向均布,两个所述吊钩8固定在连接绳6两端,一个所述吊钩8与集绳架2连接,另一个所述吊钩8可与吊环座4连接并促使副筏体3围绕在主筏体1外侧;主副阀连接装置5可设置六个,这样可形成一个主筏体1连带六个副筏体3的筏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可形成两个主筏体1连带是个副筏体3的筏群,连接绳6用于连接集绳架2和吊环座4,促使主筏体1和副筏体3连接,同时连接绳6和弧形救援绳7还可起到拦截处于独立的主筏体1或副筏体3的作用,可降低救援操作难度;弧形救援绳7为一根长绳且其长度大于连接绳6,在连接绳6等间距处通过铁丝或其他紧固件将弧形救援绳7紧固,并使弧形救援绳7相对连接绳6处于富余状态,进而在连接绳6处于拉直状态时弧形救援绳7形成弧形状态,此时弧形救援绳7的最低端位于水面上,落水人员在水中可拉拽弧形救援绳7以得到施救,其进一步降低了施救操作的难度;吊钩8具有防脱结构,以增加连接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交通大学,未经兰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881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灯标碰撞后标记肇事船舶的系统
- 下一篇:避免划花的呼吸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