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92201.1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28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何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02 | 分类号: | F02M35/02;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107 | 代理人: | 蔡正保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气管 杂物 阻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进气管,特别是一种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进气系统一般由进气管、空气滤清器和出气管组成。其中,空气是通过进气管直接进入到滤清器。采用该种进气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进气量,但是还是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目前进气管的进气口基本为开口设计,主要通过前格栅来阻挡杂物,而前格栅受到造型、冷却模块冷却效率影响,其开口通常较大,因此,当车辆高速行驶时,纸片、树叶、片状塑料等杂物容易从进气管的管口进入,使进气系统阻力增大,影响发动机功率和扭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20012966.8;授权公告号:CN203130301U】公开了一种进气管结构,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管口设有格栅,格栅的边缘和进气管通过胶带固定连接,所述的格栅上设有若干均匀排列的通孔。该进气管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小动物或者杂物进入到进气管。
但是,上述进气管结构还存在以下缺陷:由于上述进气管结构中的格栅是通过胶带固定连接到进气管上的,导致格栅与进气管的连接不牢固,不够可靠;同时,采用胶带作为连接件进行连接,导致每次拆装胶带均要破坏或者重新粘接,因此,格栅的拆装更换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本装置在能够阻挡杂物进入进气管的同时使其连接牢固且拆装更换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所述进气管具有进气口且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杂物阻挡装置包括位于进气管内且靠近进气口设置的网状栅格板,所述栅格板可拆连接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通过在进气管的进气口处设置呈网状的栅格板,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可以有效将迎面吹来的纸片、树叶、片状塑料等杂物阻挡,防止上述杂物进入进气管;同时,利用进气管分体式结构,栅格板与进气管的上下壳体可拆连接,使得栅格板在连接牢固的同时拆装更换方便。
在上述的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中,所述栅格板的上侧边和下侧边上均具有插杆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均具有与插杆部位置相对应的插孔,所述插杆部与对应的插孔紧配合。通过设置上述插杆部和插孔,从而实现了栅格板与进气管的可拆连接,达到了连接牢固、更换方便的目的;并且采用上述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栅格板连接的牢固性。
在上述的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中,所述栅格板的上侧边或下侧边上具有插杆部,所述上壳体或下壳体上具有与插杆部位置相对应的插孔,所述插杆部与对应的插孔紧配合。通过上述设计也能实现栅格板与进气管的可拆连接,也能保证连接的可靠性;作为替代方案,可以在进气管的内壁上设置档圈,并在挡圈的外侧面上设置卡柱,然后在栅格板内侧开设与卡柱配合的卡孔实现栅格板与进气管的可拆连接。
在上述的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中,所述进气管靠近进气口处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固定有导流板,所述栅格板位于导流板的外侧,且栅格板的内侧抵靠在导流板的外端端面上。栅格板的位置采用上述方式合理布置,导流板的位置可以作为栅格板的安装基准,从而便于栅格板的安装。
在上述的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中,所述栅格板上具有若干呈方形的栅格孔。栅格板采用以上方孔设计,加工制造方便,且不影响阻挡杂物的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具有以下优点:本杂物阻挡装置中栅格板与进气管可拆连接的设计,使得本装置在能够阻挡杂物进入进气管的同时具备连接牢固且拆装更换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进气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汽车进气管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汽车进气管的杂物阻挡装置中栅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a、进气口;b、插孔;3、栅格板;31、插杆部;32、栅格孔;4、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922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