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电子产品及其微颗粒物传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99934.8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54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青川;薛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海建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电子产品 及其 颗粒 传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颗粒物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及其微颗粒物传感装置。
背景技术
大气环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一直是大气环境监测的重点。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中的PM2.5传感装置广泛应用。其中,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由于其粒径小,非常容易携带大量的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且不容易沉淀,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以PM2.5传感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目前,PM2.5传感装置中具有主动送风装置(风扇或其他产生空气对流的装置),以便于使外界空气进入PM2.5传感装置中进行检测。例如夏普GP2Y1051AU0F,攀藤PMS5003等。
但是,由于需要设置风扇等主动送风装置,并且主动送风装置需要具有相应的驱动装置(如电机等),使得PM2.5传感装置的功耗较大,生产成本较高。主动送风装置的使用寿命不高,进而影响PM2.5传感装置的使用寿命,并且,主动送风装置的结构复杂,体积大,不便于集成到便携式电子产品中。
因此,如何减小体积,降低功耗及生产成本,提高使用寿命且便于集成设置,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以减小体积,降低功耗及生产成本,提高使用寿命且便于集成设置。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的便携式电子产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颗粒物传感装置,包括本体部件及设置于所述本体部件的气流通道内,用于检测微粒含量的检测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流量传感器。
优选地,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中,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口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口的横截面积。
优选地,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中,所述进气口为扩口结构,其大端背向所述检测单元;
和/或,所述出气口为收口结构,其小端背向所述检测单元。
优选地,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中,所述流量传感器位于所述检测单元朝向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口的一侧。
优选地,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中,所述流量传感器包括加热器及至少两个距离所述加热器的距离不同的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中,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气流通道排列。
优选地,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中,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为偶数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两侧。
优选地,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光敏传感器及与其对应的激光发射器;所述光敏传感器与所述激光发射器的排列方向垂直于所述气流通道。
优选地,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中,所述本体部件上具有供所述激光发射器嵌入的嵌入槽,所述嵌入槽具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开口;
所述气流通道远离所述嵌入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光敏传感器的避让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微颗粒物传感装置。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颗粒物传感装置,在本体部件的气流通道内设置流量传感器及检测单元,通过人体带动微颗粒物传感装置运动,使得外界空气以气流方式流过气流通道,通过流量传感器测得的气流流量,并使用检测单元对微颗粒物进行检测,进而获得单位体积的微粒含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颗粒物传感装置,有效避免了在微颗粒物传感装置内设置风扇,有效减小了微颗粒物传感装置的体积,便于集成于随身携带的产品中;并且,功耗低且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风扇的耗损器件,有效提高了微颗粒物传感装置的使用寿命;无需运动部件(如风扇),有效避免了微颗粒物传感装置振动的情况,以便于集成在其他设备上,方便了微颗粒物传感装置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包括如上述任一种微颗粒物传感装置。由于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微颗粒物传感装置的便携式电子产品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意义累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999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胶带卷起引导装置
- 下一篇:一种胶带分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