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材料构建成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05512.7 | 申请日: | 2017-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5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郭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现代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40;B29C45/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5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构建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材料构建成型模具,属于成型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刚性以及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抗腐蚀性等一系列优点的新型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企业。在国内飞机制造业中,复合材料构件的设计制造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模拟量尺寸传递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设计技术在飞机制造领域备受关注,国内航空企业虽然对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无纸化”生产进行了相应的摸索和实践,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有的设计中,设计者没有对上游曲面数据进行客观的评价,往往只有在制造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产品数据的不足,出现加工迭代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现今许多产品(复合材料)都是注塑成型的,由于各在产品(复合材料)的特性不一致,在注塑过程中,对模具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壁厚较薄的产品,在退料时易出现损伤(由于退料过程存在较大的内压,使得物料因受温度影响而发生物理变化),影响注塑成型质量;此外,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传统的模具大多是上模和下模组合而成,在退料时操作麻烦,退料速度慢,严重影响成型效率。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能够综合性地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材料构建成型模具,避免了复合材料构建成型过程发生损失,提高了复合材料构建成型的质量,同时降低了模具成型的经济成本,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材料构建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具座和下模具座,所述上模具座和所述下模具座之间设置有成型模板,所述上模具座上设置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上连接有上模具,所述下模具座上设置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上连接有下模具,且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之间构成了成型腔体,所述成型腔体两侧均设置有腔体阀门,所述腔体阀门上均设置有退料模;
所述退料模包括退料模本体,所述退料模本体上设置有退料孔,所述退料孔内设置有配合使用的上退料阀门和下退料阀门,所述退料模本体两侧分别设置有配合所述上退料阀门和下退料阀门使用的升降机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环绕所述退料孔四周还设置有冷流补偿室,所述冷流补偿室上设置有气流进口,所述冷流补偿室内设置有温度控制介质、温度传感器及冷凝丝管,所述冷流补偿室内侧壁上设置有传递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模具座和所述下模具座上均设置有支撑块,所述上模具上方还设置有配合使用的进料口。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冷流补偿室是通过冷气流进行循环降温,且本实用新型所述冷流补偿室的降温冷却方式也可为盐浴冷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构建成型模具,避免了复合材料构建成型过程发生损失,提高了复合材料构建成型的质量,同时降低了模具成型的经济成本,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构建成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退料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流补偿室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如图1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构建成型模具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复合材料构建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具座10和下模具座20,所述上模具座10和下模具座20之间设置有成型模板30,所述上模具座10上设置有第一液压缸11,所述第一液压缸11上连接有上模具12,所述下模具座20上设置有第二液压缸21,所述第二液压缸21上连接有下模具22,且所述上模具12和下模具22之间构成了成型腔体40,所述成型腔体40两侧均设置有腔体阀门41,所述腔体阀门41上均设置有退料模50;
所述退料模50包括退料模本体51,所述退料模本体51上设置有退料孔52,所述退料孔52内设置有配合使用的上退料阀门53和下退料阀门54,所述退料模本体51两侧分别设置有配合上退料阀门53和下退料阀门54使用的升降机构55。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2及图3所示,环绕退料孔52四周还设置有冷流补偿室60,所述冷流补偿室60上设置有气流进口61,所述冷流补偿室60内设置有温度控制介质62、温度传感器63及冷凝丝管64,所述冷流补偿室60内侧壁上设置有传递层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现代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滁州现代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055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铸模方便拆装式年份章镶针结构
- 下一篇:一种模头流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