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铝合金导体防火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09699.8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53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林爱华;朱小亮;张高洋;王皎;潘碧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长峰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29 | 分类号: | H01B7/29;H01B7/295;H01B7/02;H01B9/00;H01B1/02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25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导体 防火 电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铝合金导体防火电缆,包括缆芯,所述缆芯由若干根线芯绞合而成,缆芯间隙中设有阻燃填充层,缆芯外依次设有矿物防火层、金属防火层和外护层;所述线芯的结构为:包括铝合金导体,以及绕包在导体外的无机防火带和挤包在无机防火带外的绝缘层;所述铝合金导体采用8030铝合金材料,导体单丝直径范围0.3mm~3.0mm。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采用矿物防火层和金属防火层双重防火结构,阻止外部高温侵入到电缆内部,确保铝合金导体在800℃以上的高温下能长时间持续供电,且电缆全部采用环保材料,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物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铝合金导体防火电缆。
背景技术
如今的高层建筑已成为很多市民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高层建筑灭火却成为国际性的消防难题,毕竟高层建筑一旦着火,楼房会很快被浓烟封闭,形成“烟囱效应”,800摄氏度以上的烟气遇到任何物品都会使其燃烧,同时浓烈的烟雾及其带来的猛烈燃烧,将严重影响被困于楼层的居民逃生。
普通楼层内的消防设施、电梯、照明等设备都是用来火灾时引导居民逃生自救的,但是大火会导致电线、电缆烧毁,在备用电源消耗后,这些设备将陷于瘫痪;而且电线、电缆着火,不但会加快火势的蔓延,还将释放大量的毒气、毒烟;如果电线裸露带电,火灾中逃生的居民还有触电危险。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居民逃生和必要的财产抢救,还会耽误消防人员宝贵的营救时间。
据统计,电气火灾的发生次数以及所造成的损失均属各类火灾之首。据分析,其中由线路引发的占电气火灾的一半之多,所以合理地选择电缆是避免电气火灾或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可靠保证消防设备供电的连续性,进而尽早灭火,减少损失的重要环节。
目前市场上传统的电缆(包括阻燃、低烟低卤、低烟无卤和其相应的耐火电缆)在着火、被火烧或长期过载绝缘受损时烟雾和有害气体都会存在,均无法满足防火要求。聚氯乙烯绝缘电缆被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中有大量的CO、CO2和氯化物,其它电缆的烟雾中还会含有溴化物、氟化物和硫化氢,这些物质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
另外目前用于电力传输的电工用导电材料大多采用铜材,但由于国内铜资源紧缺,有70%左右的铜材需要进口,而且随着国际铜价的节节攀升,使得导电材料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对铜材的资源消耗也过大。我国是个富铝贫铜的国家,国内拥有大量的铝资源但却得不到充分利用,是极大的浪费。现在国家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行业内也在鼓励采用以“铝节铜”。
由于电工用硬态纯铝线材料的导电率低,屈服强度低,蠕变变形量大,伸长率相对较小,用于电力传输时,会因为长期的运行或电流过载后发生较大蠕变变形,从而造成接头松动、接触电阻增大,产生安全问题。因此,纯铝线在很多应用场合均已被摒弃。
目前在电工导电材料领域常用铝合金材料来解决纯铝的缺陷问题,以实现“铝合金代铜”的目的,从而节约铜材料消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铝合金导体防火电缆,从而使其具有防火性能优、节能效果好、且环保经济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铝合金导体防火电缆,包括缆芯,所述缆芯由若干根线芯绞合而成,缆芯间隙中设有阻燃填充层,缆芯外依次设有矿物防火层、金属防火层和外护层;所述线芯的结构为:包括铝合金导体,以及绕包在导体外的无机防火带和挤包在无机防火带外的绝缘层;所述铝合金导体采用8030铝合金材料,导体单丝直径范围0.3mm~3.0mm。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无机防火带采用氟金云母带,绕包搭盖率大于等于40%。
所述绝缘层采用低烟无卤环保交联聚烯烃,工作温度范围90℃~150℃。
所述阻燃填充层采用阻燃PP绳或玻璃纤维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长峰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长峰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096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