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平板车固定式闪光焊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12074.7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7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力;高振坤;丁韦;宋宏图;胡玉堂;王莹莹;彭鹏;李金华;赵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04 | 分类号: | B23K11/04;B23K11/31;B23K11/36;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82 | 代理人: | 黄庆芳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平板车 固定 闪光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无缝线路钢轨焊接施工领域,尤其是一种轨道平板车固定式闪光焊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因其运行速度增加、轴重增大,这就对线路轨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钢轨朝着高平顺性、高焊接性能、强韧化、重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无缝线路因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已成为高速重载轨道结构的最优选择,长钢轨的焊接是实现无缝铁路的关键技术。
一般现场的闪光焊是采用移动式闪光焊机,焊机装载在厢体内,或装载在可以自行走的轨道车上。作业时,焊机机头伸出车体,焊接已摆放在线路侧或已放置在承轨槽的钢轨。一次只能焊接一个接头,而且钢轨必须预先卸放到位,作业效率较低。
现有的无缝线路现场闪光焊设备,一般是采用移动闪光焊机,装载在集装厢体内或自行式轨道车内,焊接作业时,待焊钢轨必须提前一个天窗点已经摆放在在线路侧边或已放至承轨槽内。第二个天窗点进行焊接作业,一次只能焊接一个接头。第三个天窗点,由大量的工人将旧钢轨拨出,焊好的新钢轨拨正,放入承轨槽。并在下一个天窗点时将旧轨据短、收走。整个换轨过程至少需要四个天窗点,时间长,效率低,需要大量人工配合,钢轨在道床至少要存放四天,严重威胁既有线的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轨道平板车固定式闪光焊机设备。
一种轨道平板车固定式闪光焊机设备,包括平板车和闪光焊机,闪光焊机为两个,并且对称设置于平板车中部。
进一步,所述平板车上闪光焊机一侧设置进轨对轨器和钢轨定位架,其中,所述进轨对轨器和钢轨定位架为两个,并且对称设置于平板车上;所述平板车上闪光焊机另一侧设置钢轨定位架、液压站、出轨对轨器和减速器,其中,所述钢轨定位架、液压站、出轨对轨器和减速器为两个,并且对称设置于平板车上。
进一步,所述减速器设置油缸和减速轮。
进一步,所述闪光焊机底部设置液压马达,钢轨定位架与闪光焊机之间设置滑轨,其中,闪光焊机上设置焊机齿轮;滑轨上设置齿条,所述液压马达带动焊机齿轮和滑轨上的齿条啮合。
进一步,所述闪光焊机上设置动架和静架。
进一步,所述闪光焊机上的静架静架钢轨夹紧油缸下端连接变压器,所述变压器下端连接电极,静架一边安装水平方向的第一静架油缸和第二静架油缸,第一静架油缸和第二静架油缸前端安装第一静架撑杆和第二静架撑杆,第一静架油缸作动第一静架撑杆进行水平方向的运动,第二静架油缸作动第二静架撑杆进行水平方向的运动。
进一步,所述闪光焊机上的动架上端和下端分别安装有垂直方向的第一动架夹紧油缸和第二动架夹紧油缸,第一动架夹紧油缸和第二动架夹紧油缸分别与上电极和下电极相连;动架左右两边分别安装有动架油缸及动架撑杆。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轨道平板车固定式闪光焊机设备,通过对称安装在轨道平板车上的固定式闪光焊机,在进行既有线换铺作业时,将旧钢轨扣件拆除,由收轨车将旧钢轨拨出承轨槽放置路肩,并将旧轨锯成25米长短轨,由收轨车将旧轨收走。与此同时,在焊轨平板车上将500米长钢轨焊接成1.5公里长钢轨,并且可以两股同时焊接施工,焊轨平板车将焊好的两股新轨直接铺设在承轨槽上,再由工人安装扣件。整个换铺施工作业可以在一个“天窗”点一次完成,真正实现换铺一体化作业。大大节约换铺施工作业时间,减少人工工时,提高施工效率。换铺作业完成后,现场无钢轨存放于路肩,从而大大提高了换铺施工作业期间既有线的行车安全。
该设备结构紧凑、生产效率高,解决了曲线地段焊轨所产生的钢轨扭曲问题。固定在移动平板车上可以实现现场不间断连续焊轨,减少施工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轨道平板车固定式闪光焊机设备示意图。
图2为闪光焊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平板车固定式闪光焊机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120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