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野外便携式收蜂笼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25476.0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16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卢天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天南 |
主分类号: | A01K57/00 | 分类号: | A01K5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5204 | 代理人: | 杨依展,陈晓艳 |
地址: | 364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外 便携式 收蜂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便携式收蜂笼。
背景技术
野外收蜂往往是在大树下和悬崖的石洞设置收蜂箱,且收蜂箱是由笨重旧木板制成,需要人工长途来回搬运。专利公告号为CN205337220U、专利名称为“一种背框式野外收蜂箱”,其箱体内腔分为两层,底层为吸入层,吸入层设有吸风机接口和吸蜂管接口,吸入层空间内的箱体壁上设有避光层;吸入层通过分蜂栅进入上层临时安置室,安置室中设有巢脾;箱体为扁平式筒体,箱体具有一个弧形背面,弧形背面上设有背带,解决现有捕捉蜂装置因贮蜂筒在吸蜂过程中造成众蜂挤压踩踏而受伤或死亡、以及不能连续和较长时间贮蜂使用的问题。但该专利是一种三层箱式结构,体积过于庞大,人工长途来回只能背运单个箱子,费时费力,且收蜂量少。需要研制一种野外便携式收蜂笼,小巧玲珑,人工可以携带多个,提高收蜂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野外便携式收蜂笼,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野外便携式收蜂笼,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具有入口的笼体、遮光布和收口带,遮光布为中空的筒状且具有上开口和下开口,其上开口与笼体之入口处相连接,当处于收蜂状态时,遮光布反向罩接在笼体外以遮挡笼体内光线,下开口位于笼体之上方,且收口带绑缚在下开口处以固定遮光布;当收蜂完毕时,遮光布从笼体外翻回,下开口位于笼体之下方,且收口带绑缚在下开口处以防止蜜蜂从笼体内飞出。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下开口之宽度大于上开口之宽度。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遮光布之上开口与笼体之入口处为缝接连接。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笼体内缝接有一层纱网。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笼体为筒状,且其入口处为喇叭状。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笼体之深度为23-29厘米。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笼体之深度为26厘米。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笼体之顶端部还设置有一挂绳。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遮光布之下开口处设有收口套,收口带穿接在收口套内且其两端位于收口套外。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该收蜂笼小巧轻便,相比木箱,其占用空间少,单人可以携带多个,提高收蜂量,且蜜蜂不易逃走。
2、遮光布下开口之宽度大于上开口之宽度,使得遮光布反向罩接在笼体外时更加方便、实用。
3、笼体内缝接有一层纱网,防止蜜蜂钻入笼体之缝隙内而死亡,提高蜜蜂存活率。
4、笼体之顶端部还设置有一挂绳,使得该收蜂笼方便悬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野外便携式收蜂笼一实施例的处于收蜂完毕时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一种野外便携式收蜂笼一实施例的处于收蜂状态时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仰视示意图。
图4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处于收蜂状态时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处于收蜂完毕时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至图3,为一种野外便携式收蜂笼一较佳实施例,它包括一具有入口的笼体10、遮光布20和收口带30,遮光布20为中空的筒状且具有上开口和下开口,其上开口与笼体10之入口处相连接,当处于收蜂状态时,遮光布20 反向罩接在笼体10外以遮挡笼体10内光线,下开口位于笼体10之上方,且收口带30绑缚在下开口处以固定遮光布20;当收蜂完毕时,遮光布20从笼体10 外翻回,下开口位于笼体10之下方,且收口带30绑缚在下开口处以防止蜜蜂从笼体10内飞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笼体10为竹制的筒状,且其入口处为喇叭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笼体10之深度为23-29厘米。最好,所述笼体10之深度为26厘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笼体10入口处之直径为25-28厘米。
以上比例,经过发明人多次实验,单人的携带量可达十余个,极大提高了收蜂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笼体10之顶端部还设置有一挂绳50。笼体之顶端部还设置有一挂绳,使得该收蜂笼方便悬挂。
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布20下开口之宽度大于上开口之宽度。遮光布下开口之宽度大于上开口之宽度,使得遮光布反向罩接在笼体外时更加方便、实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布20之上开口与笼体10之入口处为缝接连接。或者,可采用拉链或粘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天南,未经卢天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254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