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阻负载导流罩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29244.2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975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谢裕忠;马丽君;戴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C1/08 | 分类号: | H01C1/08;H01C1/02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阻 负载 导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流罩,具体涉及一种电阻负载导流罩。
背景技术:
电阻负载箱为保证负载箱运行正常,需要将电阻模块的热量快速排出达到散热目的。如果将出风口设置在电阻负载箱顶部,那么在户外露天下雨使用时,可以通过安装在出风口的导流罩有效阻隔雨水经导流变向后将热量排出。
现有的导流罩主要有两种型式。第一种是沿负载箱水平方向出风,出风面向上倾斜,导流片尾端有反向折边(CN201846556U);第二种是沿负载箱水平倾斜向下出风。两种方式尽管绝大部分或者完全阻隔了雨水进入,但又导致了在风机风量风压不变的情况下,特别在强风天气或者离负载箱3~5米内有建筑物,大量热量不能飘远快速消散,容易再从进风口被吸入,周而复始,导致散热效果差,可能引起负载电阻模块过热损坏或者使用寿命缩短。故此,设计一种电阻负载导流罩是十分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弥补和改善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针对现有结构存在的设计缺陷,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抗风能力强及散热效果好的电阻负载导流罩。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阻负载导流罩,该导流罩包括壳体、前挡条和后挡条,壳体分为进风段、弯腔和出风段,进风段和出风段之间的中心线夹角a为105°~110°;出风段内设有若干个导流片,导流片的尾端通过上折弯形成一个开口槽,开口槽两侧的壳体上设有侧排水孔;所述前挡条位于出风段的顶部,且与出风段密封连接,所述后挡条位于出风段的末端,且与出风段密封连接,后挡条左侧的壳体底部设有若干个底排水孔。
所述若干个导流片之间的间隔均为80mm~100mm。
所述若干个导流片的长度相等,其长度为出风段长度的三分之二,若干个导流片相互平行,并与出风段的壳体平行。
所述侧排水孔的底端与开口槽的底端高度一致。
所述的前挡条位于导流片的斜上方,前挡条的截面呈倒凹型;所述后挡条的截面为凹型,其围绕于出风段的两侧和底部。
所述出风段的出风端面为垂直面,进风段的进风端面为水平面。
所述导流片与出风段末端的距离为80mm~100mm,且导流片的左端与壳体左端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抗风能力强,散热效果好,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易于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在有效阻隔绝大部分雨水进入负载箱内部的前提下,斜向上排出热量,离负载箱吸风口更远,热量易于消散,散热效果好,很好地满足电阻负载箱露天雨水大风天气下使用,延长了电阻模块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多台负载箱并列布置时节省了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导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前挡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后挡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图,一种电阻负载导流罩,该导流罩包括壳体1、前挡条2和后挡条3,壳体1分为进风段5、弯腔4和出风段7,进风段5和出风段7之间的中心线夹角a为105°~110°;出风段7内设有若干个导流片9,导流片9的尾端通过上折弯10形成一个开口槽11,开口槽11两侧的壳体1上设有侧排水孔8;所述前挡条2位于出风段7的顶部,且与出风段7密封连接,所述后挡条3位于出风段7的末端,且与出风段7密封连接,后挡条3左侧的壳体1底部设有若干个底排水孔6;所述若干个导流片9之间的间隔均为80mm~100mm,若干个导流片9的长度相等,其长度为出风段7长度的三分之二,若干个导流片9相互平行,并与出风段7的壳体1平行;所述侧排水孔8的底端与开口槽11的底端高度一致;所述的前挡条2位于导流片9的斜上方,前挡条2的截面呈倒凹型;所述后挡条3的截面为凹型;所述出风段7的出风端面为垂直面,进风段5的进风端面为水平面。
该导流罩的出风段7相对于进风段5水平面向上倾斜15°~20°,出风面是一个垂直平面,出风段7内部若干等长的导流片9相互平行,且与出风段平行,出风段7的上壁和下壁平行,出风段7的倾斜角度能够保证在大风的环境下,热量下压后吹散的距离较远,不易靠近负载箱吸风口。导流片9尾端向上卷边或折边呈开口槽型,在正对每个导流片9尾端开口槽11底部的出风段两侧均开有侧排水孔8,这样绝大部分雨水将流入导流片9的开口槽11内,再从侧排水8排出;导流片9之间间隔和导流片9与出风段7间隔距离均为80mm~100mm,该间隔使得绝大部分雨水沿导流片9落入尾端从两侧排水孔8中排出,若上述间隔太大,防雨效果差,太小出风阻力大,同时也便于加工。前挡条2位于出风段7顶部且在导流片9的前斜上方,呈倒凹型,并密封连接,可以保证沿顶部而下的雨水落入导流片9尾端的开口槽11后再从两侧排水孔8排出。后挡条3位于出风段7的尾端,围绕于出风段7的两侧和底部,并密封连接,后挡条3底部前方的壳体1开有一排底排水孔6,可以有效阻隔从导流9尾端飞溅出的雨水落入负载箱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292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