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检测轨道安全的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32087.0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38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朱理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K9/08 | 分类号: | B61K9/08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34117 | 代理人: | 张加宽 |
地址: | 611756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轨道 安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检测轨道安全的检测仪。
背景技术
轨道小车全称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主要用于高速铁路,有轨电车,地铁,设计时速较高的有砟铁路等。由轨距测量传感器、超高测量传感器、机身棱镜及手持PDA组成的测量小车和高精度全站仪、无线通讯单元等组成,检测铁路轨道内部几何状态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正失扭曲,外部几何状态轨道中线偏差、高程偏差的测量装置。
现有的轨道检测仪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轨道检测仪不能调节固定横杆的长短,对宽窄不同的轨距进行测量时,要携带不同轨距型号的测量检测仪,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携带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检测轨道安全的检测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轨道检测仪不能调节固定横杆的长短,对宽窄不同的轨距进行测量时,要携带不同轨距型号的测量检测仪,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检测轨道安全的检测仪,包括固定支架、伸缩杆和固定栓,所述固定支架的左侧设置有固定拉环,所述固定拉环的左侧设置有轨距传感器,所述固定支架的内部上方设置有直线传导器,所述直线传导器的左下方设置有超高传感器,所述超高传感器的右侧设置有数据记录仪,所述数据记录仪的右侧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右侧设置有加长支架,所述加长支架的右端设置有固定调节螺母,且加长支架的右侧设置有固定横梁,所述固定横梁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滑向导轨,且固定横梁的右侧设置有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的右侧设置有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惯性导航仪,所述惯性导航仪的上方设置有水平监测器,所述水平监测器的右侧设置有里程测量轮,所述伸缩杆安装在连接端口上,且伸缩杆的顶端设置有手扶横杆,所述手扶横杆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计算机安装座,所述固定栓安装在固定调节螺母的下方,且固定栓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卡槽,所述固定卡槽的下方设置有滑轨,所述直线传导器、水平监测器和超高传感器均与蓄电池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轨距传感器与固定支架之间通过固定拉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平监测器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水平监测器分别对应安装在惯性导航仪的上下两端。
优选的,所述固定横梁和加长支架之间通过固定调节螺母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计算机安装座与手扶横杆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在现有的轨道安全的检测仪上设置有加长支架,可以利用加长支架和固定横梁通过滑轨相互移动来调节所需轨距的大小,通过固定栓和固定卡槽进行固定,解决了因测量不同型号轨道需要携带多种检测仪导致携带不便的问题,并且调节简单,省时省力,从而达到使用方便高效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长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轨距传感器、2-固定支架、3-直线传导器、4-蓄电池、5-加长支架、6-固定横梁、7-连接端口、8-水平监测器、9-里程测量轮、10-惯性导航仪、11-安装平台、12-伸缩杆、13-计算机安装座、14-手扶横杆、15-滑向导轨、16-固定调节螺母、17-数据记录仪、18-超高传感器、19-固定拉环、20-固定卡槽、21-固定栓、22-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320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叶型纤维
- 下一篇:聚苯乙烯诱导介观结构增强的再生蚕丝纤维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