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耐温电器绝缘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34372.6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180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许莆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荔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02 | 分类号: | H05K1/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韩燕燕,连围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耐温 电器 绝缘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元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压耐温电器绝缘元件。
背景技术
电子元件是组成电子产品的基础,了解常用的电子元件的种类、结构、性能并能正确选用是学习、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常用的电子元件有:电阻、电容、电感、电位器、变压器等,就安装方式而言,目前可分为传统安装(又称通孔装即DIP)和表面安装两大类(即又称SMT或SMD),三极管、二极管称为电子器件。
电器元件中也包括电路板,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子元件和散热装置的组合结构及其绝缘元件”(专利号:201010292279.7),该专利包括电子元件、散热装置及绝缘元件,其中电子元件包括一第一穿孔,散热装置包括第二穿孔对应于电子元件的第一穿孔,而绝缘元件实质上呈阶梯状且包括外径渐增的第一段部、第二段部及第三段部,第一段部部分容置于电子元件的第一穿孔中,第二段部设置于第一段部和第三段部之间且对应卡合于散热装置的第二穿孔中,而第三段部与散热装置抵顶接触,本发明可于不影响散热装置的结构强度下有效地提升电气安全性,此外,本发明可弹性地根据需求调整电子元件与散热装置的绝缘距离,并克服公知技术中调整绝缘距离的复杂度及不便性,但是该元件在使用的过程中耐高温高压的效果较差,降低了该元件的实用性,给使用者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耐温电器绝缘元件,具备耐高压耐高温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部分电器绝缘器件耐高压高温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压耐温电器绝缘元件,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加强框,所述电路板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架,四个连接架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微型马达,所述微型马达的输出端从上至下依次套设有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所述壳体内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旋转杆和第二旋转杆,所述第一旋转杆和第二旋转杆的表面分别套设有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通过第一皮带与第一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通过第二皮带与第二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壳体的内腔横向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和微型马达的输出端均贯穿至固定板的顶部并套设有是扇叶,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孔,所述壳体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通气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杆和第二旋转杆的底部均套设有轴承座,轴承座的底部与壳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孔的数量不少于三个,且三个散热孔均匀分布于壳体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和微型马达输出端表面的顶部均通过轴承与固定板的连接处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强框底部的横截面积与电路板顶部的横截面积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杆和第二旋转杆关于微型马达呈中心对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电路板、加强框、连接架、壳体、第二旋转杆、微型马达、第一从动轮、通气孔、固定板、第一旋转杆、散热孔、第二从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一主动轮、扇叶、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解决了现有的部分电器绝缘器件耐高压高温效果差的问题,该高压耐温电器绝缘元件,具备耐高压耐高温效果好的优点,提高了电器绝缘元件的实用性,值得推广。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皮带,方便第一主动轮带动第一从动轮旋转,通过设置第二皮带,方便第二主动轮带动第二从动轮旋转。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轴承座和轴承,方便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和微型马达的输出端更好的旋转。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散热孔,方便对电路板进行散热,通过设置通气孔,方便保持壳体内的空气流动。
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强框,增强了电路板的强度,增强了电路板的抗压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电路板、2加强框、3连接架、4壳体、5第二旋转杆、6微型马达、7第一从动轮、8通气孔、9固定板、10第一旋转杆、11散热孔、12第二从动轮、13第二主动轮、14第一主动轮、15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荔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荔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343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型电磁带隙结构
- 下一篇:高强度双面铜箔复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