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的圆编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52959.X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31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廖进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孟秋 |
主分类号: | D04B15/94 | 分类号: | D04B15/94;D04B1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唐轶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圆编机 结构 | ||
一种改良的圆编机结构,其包括一大脚机构、一大盘齿轮机构、一大鼎机构、一炮筒机构、一上齿轮机构以及一上针筒座机构,其中:该炮筒机构套设于大鼎机构内部,该炮筒机构内套固有一首部心轴;该上齿轮机构设有一环状外圈齿轮、一内圆盘以及多根插销,该内圆盘与环状外圈齿轮相套合,该多根插销分别穿设该内圆盘与环状外圈齿轮;借此,当操作者调整上针筒的位置时,该环状外圈齿轮的位置并不会跟着改变,从而可确保该环状外圈齿轮与大鼎机构之间的装配精度以及该环状外圈齿轮与上传动齿轮之间的啮合完整性,进而可提升机件的动作顺畅度及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圆编机。
背景技术
在纺织设备的领域中,圆编针织机(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简称圆编机)具有进纱路数多、转速快、产量大以及花形变化多等特点,因此当前的发展颇为迅速,现有的圆编机的大盘直接锁固于底座的三支大脚上,而大盘上则设置有上脚与大鼎等部件,其中,大盘与三支大脚之间形成(三个)点状的接触支撑关系,如此将导致大盘容易受到过大的应力而产生变形,除了降低产品寿命,也会影响后续的针织质量,实为既有圆编机中值得吾人重视的技术问题之一。
此外,中国大陆专利公告号CN201738099U公开了一种现有的圆编机,请配合参阅图1所示,其大鼎10内套设有一炮筒11(或称炮管或套管),炮筒11外围套设一中仁12(或称上菱角座,其周缘设置有上菱角13),该大鼎10内也套设有一首部心轴14,该首部心轴14底端固设有一上针筒座15,上针筒座15周缘设有与上菱角13相对应的上针筒16,一般而言,上针筒16的高度位置可加以调整,借以改变上针筒16与下针筒(图未示)之间的间距,进而可决定织物的厚度,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该现有的圆编机利用一设置于大鼎10上的调整机构17如螺杆带动与炮筒11上端部相螺合的升降齿轮18,从而带动炮筒11、首部心轴14与上针筒座15上下位移,如此即可改变上针筒16的高度位置,此时,由于现有的圆编机的炮筒11与中仁12为分离的两件式结构,因此中仁12的高度位置并不会随着上针筒座15的高度位置而改变,然而通常上菱角13与上针筒16之间也须保持一适当间距(通常大约在0.15~0.3mm左右),以确保机件的正常动作或避免机件碰撞,所以,当上针筒16的高度位置改变时,往往也需要跟着调整上菱角13的高度位置,对此,中国大陆专利公告号CN203187907U公开了一种对应于此一目的的技术方案,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其于中仁12与炮筒托盘19之间设置有纵向间隙调整装置20如螺丝(一般而言,为了便于调整并使中仁12与炮筒11或炮筒托盘19保持相同的水平度以免影响针织质量,通常该纵向间隙调整装置20的数量为三个且呈等间隔环状分布),借此,即可通过纵向间隙调整装置20调整并使上菱角13可与上针筒16保持适当间距。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前述现有的圆编机虽可实现上针筒16与下针筒之间、上菱角13与上针筒16之间的间距调整,但其炮筒11与中仁12为分离式结构,导致机件因零部件数量增多而使累积公差提高,且生产技术人员在调整上针筒座15或中仁12的高度位置时,须同时修正、调整中仁12的水平度,不仅相当耗时费工,也提高针织质量不良的风险,降低产品的可靠度。
此外,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现有的圆编机均设置有一上齿轮机构21以及一与该上齿轮机构21相啮合的上传动齿轮22,该上齿轮机构21设置于该大鼎10之上,且该上齿轮机构21也与该首部心轴14相结合固设,当圆编机工作时,机器的传动机构(图未示)可带动上传动齿轮22转动,而使该上传动齿轮22可依序带动上齿轮机构21、首部心轴14、上针筒座15及上针筒16转动,然而,由于现有的圆编机的上齿轮机构2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因而当调整机构17带动首部心轴14上下位移时,整个上齿轮机构21也会跟着上下位移,导致上齿轮机构21的外围部分211也会与上传动齿轮22产生相对位移,长久下来容易对上齿轮机构21与大鼎10之间的装配精度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减少上齿轮机构21与上传动齿轮22之间的啮合接触面积,造成机件动作的顺畅度降低并减少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缺陷加以改进,即为本发明人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所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孟秋,未经刘孟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529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妆棉生产过程中的边料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增压器回油管